來源:幼教網 2009-04-23 14:15:49
社會化過程的發(fā)展
1.自我概念
幼兒在一歲半、兩歲左右,開始有模糊的自我概念出現(xiàn)。這種自我認識隨著其它認知上的進步繼續(xù)發(fā)展,到了四、五歲,自我概念仍不夠成熟,無法達到內省的地步。這一點我們不難從四、五歲的幼兒常;ハ嘧晕掖祰u、炫耀中看出來。這種要贏得別人的感情和贊美的自我肯定的需要會促使社會給過程更容易進行。例如:四、五歲的幼兒為了贏得別人稱贊他是「好哥哥」、「好姐姐」,領略扮演哥哥、姐姐的驕傲,他會慢慢地減低對家中新生兒的妒忌,進一步去接納小弟弟、小妹妹。
2.溝通能力
懂得輪流,能夠有某種程度的相互協(xié)調,能夠和其它小朋友作真正互動的游戲。但是在與他人溝通,掌握他人的觀點、思想、感覺等方面,仍有不足。
有個實驗是這樣的:兩位小朋友一組,每人各有一套不規(guī)則開頭的積木,兩中間用屏風隔開,甲方小朋友選出一塊積木,然后描述給乙小朋友聽,讓乙猜出甲選的是哪一塊積木。結果發(fā)現(xiàn),這些幼兒還不能有效地把訊息傳給對方。因為他們常常使用一些只有自己聽得懂的線索,并不考慮對方是否聽得懂。
類似的情形是,要求幼兒把他聽過的故事復述出來,結果他們往往隨興所至地編說,甚至忘記交代重點,使聽的人不容易完全聽懂。
3.人際關系與道德發(fā)展
按照心理學家佛洛依德的說法,四、五歲正是產生戀母情結,進而認同父母,將父母的道德規(guī)范內化成為自己的「超我」的時期。對幼兒來說,絕大部份的道德規(guī)范是外來的,是由父母、老師等成人給他們的,而不是他們從自己與別人相處的經驗得來的。為什么幼兒們會服從、接受,甚至認同這些規(guī)范泥?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主要是來自幼兒對這些訂定規(guī)范者的尊敬感,這種尊敬感是由感情和畏懼交織而成的。幼兒由于本身能力和經驗不足,再加上對成人有著「不可或缺」的依賴心理,他們與成人的關系很容易會混合著愛與畏懼的情素,這種情素正是產生認同的原動力。
在這時期,還不能了解許多道德規(guī)范的真義。例如:他們知道說謊或偷竊是不對的。但為什么不對?大部分的幼兒只能說「因為那是壞行為」、「會變成小偷」、「會被警察抓抓去」。我們曾作過一項小研究:給幼兒們看一組圖片,內容是描繪「小明經過食品店時,看見里面有許多可口的糖果,就偷了一包逃走」的情景。我們要小朋友試想小明當時的感覺和可能采取的行動,結果有不少小朋友表示小明會很高興,因為他偷到了一包糖,而且他會在到家以前快快地把糖吃掉;大部分小朋友則表示小明會害怕,怕被別人發(fā)現(xiàn);只有少數(shù)的小朋友表示小明會發(fā)現(xiàn)自己不對,偷偷地把糖放回去。
在這時期,對「什么才是公平的」已有初步概念。例如和上述同一個研究里的另一個情意描述是:一男一女雙胞胎一起玩過玩具之后,媽媽只要女孩子去收拾,認為男孩可以不必做。結果聽了這個描述后,除了少數(shù)之外,幾乎所有的小朋友都反應「這是不公平的」。其中,有大半小朋友表示如果他是那個男孩,他會幫女孩收拾玩具;其余則表示他們會因為不必收拾玩具而感到高興。
在這時期,會遵守父母所訂定的規(guī)范。另一個實驗是對小朋友說故事:「小華很喜歡爬樹,有一天被媽媽發(fā)現(xiàn)了媽媽說爬樹很危險,要小華答應以后不再爬樹?墒悄翘煜挛,小華心愛的小貓爬上樹后不敢下來在樹上喵喵求救。小華想去救貓,但又想起已經答應媽媽不再爬樹了;小華該自怎么辦?要不要去救貓?」絕大部分喜歡貓的小朋友都表示要去救貓,差別只是在要不要向在人求救或事后才告訴媽媽。其中,表示不要讓媽媽知道的占多數(shù)。那些會告訴媽媽的小朋友都認為只要跟媽媽說是為了救貓,媽媽就不會生氣了。由此可見,幼兒是否能據(jù)實以告,遵守訂定的規(guī)范,可能與父母獎勵懲的標準及執(zhí)行的方式有關。
父母該為幼兒做些什么?
1.擴大學習的定義
并不是只有上課、做作業(yè)才是真正的學習活動,其它的全是與進步無關的游戲。其實,許多發(fā)展之間都是相互有關的,例如:掌握數(shù)的概念與幼兒操作物體的經驗有關;鼓勵幼兒自己說故事,有助于幼兒的表達、邏輯思考和體會他人觀點的能力。父母應該在了解和愛的前提下,為幼兒安排豐富而有利的學習環(huán)境,擴大他的學習范圍。幼兒在輕松、愉快的過程中所學到的,將會環(huán)境比刻板的、嚴肅的、局限的學習活動來得多且有效。
2.多陪幼兒從事各種活動
在學習過程中,如果能由有經驗者在旁適當?shù)闹笇,那么,學習成果將會比任其自然發(fā)展、自己去摸索來得快又好。在學前階段,父母正是最好的指導者。只有平常多和幼兒一起參與各種活動,才可能了解哪些活動最適合幼兒、最能引發(fā)幼兒的學習動機、對幼兒的發(fā)展最有幫助。在共同參與的同時,父母還能察覺幼兒各方面的發(fā)展及進步情形,分享幼兒成長的喜悅。
3.配合幼兒的發(fā)展程度去指導學習
現(xiàn)在很流行把幼兒送去學鋼琴、舞蹈、繪畫,甚至教幼兒寫字、學英文,這些是否真對幼兒有幫助呢?與其勉強幼兒學會幾只簡單的舞,不如加強他整體的韻律感,能把音樂節(jié)奏、感情、想象力和身體的動作配合起來。因此,父母在指導幼兒學習時,必須要先經過明智的判斷,選擇能引發(fā)幼兒之學習動機,并能配合幼兒發(fā)展的學習活動。不要揠苗助長,以免反而有礙日后的學習。
4.針對特定的行為來獎懲
避免像「從沒見過像你這么聰明、漂亮的幼兒」或「怎么這么笨,什么事都做不好」這類籠統(tǒng)的、人身式的稱贊或攻擊。因為,太多虛浮不真的評估容易讓幼兒變得虛榮,等日后不再有這類的恭維或幼兒自己發(fā)現(xiàn)「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時,會無法適應。負向的攻擊話太多時,也會傷害幼兒的自遵,降低他的自信,他甚至會干脆以「壞幼兒」來贏取注意。因此,父母施以獎懲時,必須指出幼兒當時的特定行為,例如:「你畫得真好看」或「不可以隨便拿走別人的東西」。
5.作好入學前的準備
幼兒入學后是否能與老師、同學和睦相處;是否能跟得上學習的進度?是否喜愛學校的生活……等,往往對他日后一生的方向有重大的影響。因此,在入學前,父母最好要讓幼兒有與他人相處、參與團體的經驗和能力。同時,也要讓幼兒養(yǎng)成一些良好的生活習慣,能集中注意和有自律能力等。以適應小學階段較規(guī)律的課程安排。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