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6-08 12:02:25
日本胎教專家七田真在《產經新聞》上指出:胎兒都是天才,胎教影響人的一生,孩子的教育應從胎兒期開始。他說,有人認為胎教是升學考試競爭擴展到胎兒時期的結果,這是一種淺蔫的看法。在胎兒期,如果胎教方式得當,完全可生出“腦力”不同尋常的嬰兒。胎兒已具備人格和天才潛力,萬萬不可對胎教漫不經心。如胎兒心靈深處無意識的部分受到傷官,將貽害終生;但如果施教得當、育兒有方,則會使孩子一生幸福。
日本婦女實子和她的美國丈夫約瑟夫由于熱心胎教,他們的4個女兒后來都成為“天才兒”,那么他們胎教的目的是不是為了生“天才兒”呢?也不是。實子在其《胎兒都是天才》一書中說,她和丈夫想方設法激發(fā)胎兒內部的潛力,并不是有意創(chuàng)造奇跡。她請人們千萬不要誤解,他們并不是為了生“天才兒”才進行胎教的。他們的愿望是使孩子今后的人生過得更加幸福而有意義。如果以“生天才兒”為目的而進行胎教的話,也許腹中的胎兒會覺得是被迫的,因此不愿傾聽父母對他講的一切。
七田真和實子的話值得我們深思。我們不要對胎教的結果寄以太大奢望,胎教的真諦在于激發(fā)胎兒內部的潛力,所謂“胎兒都是天才”,并不是說胎兒都可以成為天才,而是指胎兒內部都存在可以激發(fā)的潛力,胎兒已經能夠接受教育。如果把“胎兒都是天才”理解為胎教是為了培育小天才,或經過胎教的孩子都是天才,那就大錯特錯了。如果有的父母實施胎教后孩子并沒有成為出人頭地的小天才,因而責怪胎教是騙人的東西,那胎教豈不是要蒙上不白之冤了嗎?
個人愛好和才能會通過胎教傳給孩子嗎?
一般說來,能通過胎教傳給孩子的個人愛好和才能主要是音樂。有記者曾經向加拿大漢密爾頓交響樂團指揮博利頓·希羅特提問:“你是怎樣對音樂發(fā)生興趣的?”希羅特的回答是:“在出生之前音樂就已經是我的一部分了。”他解釋說:“那是我年輕的時候,當我發(fā)覺自己有異常的才能時,我感到疑惑不解。初次登臺就可以不看樂譜指揮,大提琴的旋律不斷地浮現(xiàn)在腦海里。而且不翻樂譜就能準確地知道下面的旋律。有一天,當母親正在拉奏大提琴的時候,我向她訴說了此事。母親問我腦海里浮現(xiàn)出什么曲子時,謎被解開了。原來,我初次指揮的那支曲子,就是我還在母親腹內時她經常拉奏的那支曲子。”不只是希羅特這樣說過,鋼琴家阿瑟·魯賓斯坦、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紐因也普這樣說過。這說明,音樂愛好是會通過胎教傳給孩子的。國外出現(xiàn)過不少音樂世家,如巴赫、海頓家族出過好幾代音樂家,其原因很可能和有意或無意的音樂胎教有關。
由于音樂愛好和才能有可能通過胎教傳給孩子,有人推測,經常對胎兒唱歌、講故事、朗讀詩歌,也有可能增加胎兒的藝術細胞。胎兒既然能聽到音樂,不是也能聽到唱歌、講故事和朗讀詩歌嗎?
個人的愛好和才能能通過胎教傳給孩子,有一定科學根據。遺傳學中有一種獲得性狀遺傳理論,認為通過遺傳,可以使生物體后代獲得一定的形態(tài)特征或生理特征,或者說,生物體在個體發(fā)育過程中所獲得的新性狀,即生物的新的形態(tài)特征或生理特性,可遺傳給后代。
獲得性狀遺傳的規(guī)律和作用,使我們能夠理解個人愛好和才能有可能傳給孩子的奧秘。原來,有些孩子所以有特殊愛好和才能,一方面是由于父輩在個體發(fā)育過程中即個體生活過程中,通過學習和實踐鍛煉,獲得了某種才能的新性狀,形成生物性的遺傳基因,經血緣遺傳途徑傳給了孩子。另一方面是由于父輩獲得了某種才能的新性狀后,通過有意或無意的胎教,影響胎兒的身心發(fā)育,使胎兒也具有了某種才能的新性狀,加上胎兒出生后經過有意識的培養(yǎng)和訓練,使孩子內在的這種新性狀充分發(fā)揮出來,成為愛好和才能。如果以上兩方面原因都存在,那么孩子的愛好和才能更突出了。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