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 2009-06-21 00:07:23
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幼兒期的孩子,特別是三四歲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泛靈心理,就是這個時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心理傾向。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發(fā)現:有一個時期寶寶會把一切東西都視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動能力的。因此,我們?吹竭@個時期的孩子與枕頭“談心”,與布娃娃、布熊等玩偶“講話”……
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幼兒期的孩子,特別是三四歲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泛靈心理,就是這個時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心理傾向。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發(fā)現:有一個時期寶寶會把一切東西都視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動能力的。因此,我們?吹竭@個時期的孩子與枕頭“談心”,與布娃娃、布熊等玩偶“講話”……
“泛靈心理”與健康人格
孩子的這種泛靈心理,對我們的家庭教育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年輕父母該采取怎么樣的對策呢?
用擬人化的方法回答孩子
孩子是好奇的。從2歲末期開始,寶寶就會對我們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的答案是這個時期的寶寶心理水平難以理解的,這時候,我們可以根據他的心理特點,采用擬人化的方法間接地回答。例如:孩子問:“魚為什么會有魚鱗?”家長可以這樣回答:“就像你在游泳時要穿游泳衣一樣,魚在水中游泳也要穿游泳衣——魚鱗就是魚的游泳衣。”
培養(yǎng)愛心與同情心
此外父母還可以將物“擬人化”以激發(fā)孩子的泛靈心理,使之產生移情心理,進而理解和形成相應的良好習慣。比如,教育孩子愛護花草樹木,愛護小動物,愛護其他小朋友,都可以利用其泛靈心理,使之對相應的人或物產生移情心理,進而形成同情心,使其愛護他人和物就像愛護自己一樣。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不要有意無意地利用孩子的泛靈心理,來為其行為的過錯推卸責任,F實中如孩子被木凳絆倒,家長往往指使孩子或幫孩子去“打”或“罵”那將其絆倒的木凳。由于受泛靈心理的影響,一般的孩子都會在“懲罰”木凳而獲得“報仇”后,逐漸恢復內心的平衡。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妥的。因為這等于為孩子推卸責任,這不利于他們的責任感形成。因為事實上,孩子跌倒不是“木凳礙事”而是他自己不小心,應受到責怪的是他自己而不是木凳。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