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 2009-07-03 17:10:47
案例背景:
凱凱是一個倔強、外向的孩子,膽子很大,最大的特點是喜歡與人交往,不怕陌生人,在家最喜歡串門。但是自制力很差,控制不住自己,常有攻擊性行為。比如:在小班時喜歡咬人,幾乎咬遍了班中每個孩子,上中班后喜歡與人爭搶玩具,占有欲很強,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占為己有,如果別人不想給他,他就打人。喜歡和別人一起游戲,有時,很多小朋友一起游戲時,當別人不理他,他會掄起拳頭打別人,理由是別人不跟他說話。他的這種“友好”的表達方式,并不為同伴所認同或接受,再加上他平時遇事又喜歡用拳頭解決問題,于是同伴們逐漸疏遠了他,還有的小朋友還故意躲著他,很多家長都向老師反映,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和他坐在一起,怕他打到自己的孩子。
案例描述:
吃早點的時候,保育老師正在分發(fā)餅干,小朋友一個個洗完手,安靜地坐到自己的桌子前面喝豆?jié){。今天吃得是各種動物形狀的餅干,小朋友最喜歡那種印有小雞圖案的餅干,由于文文洗手比較快,一坐到位置上,他就馬上伸手拿了塊自己喜歡的小雞餅干,嘴里高興的說:“啊,我今天吃的是小雞餅干。”在一邊洗手的凱凱聽到后急了,趕緊跑過來說:“這是我的!”還一邊伸手就把文文手中的餅干給搶了過來。”文文當然不肯,連忙喊到:“這是我的,是我先拿到的,快還給我。邊喊邊站起身子,想要拿回餅干。凱凱也不肯,把餅干藏到背后,瞪著烏黑大眼睛說:“哼!不給,這是我喜歡的!”文文也不肯讓,伸手要拿回自己的餅干,凱凱火了,掄起拳頭就打了文文一拳,嘴里還嘟呶著:“誰叫你搶我的餅干。”被打的文文馬上哭著告訴了我,由于我看到了剛才的一幕,馬上就問笑凱凱:“你該不該搶人家的餅干?你覺得這樣做對嗎?”他瞪著眼睛看著我說:“誰叫他搶我的餅干,這是我的。”邊說邊把餅干藏到自己的身后。我說:“我看到是文文先拿到的,來!我們把餅干還給他,老師再幫你換一塊別的圖案好嗎?”我邊說邊伸手想拿他手中的餅干,凱凱見我要拿,馬上把餅干藏到了背后,說:“不行!不行!是我的。”我說:“凱凱是最聽老師話的,來把餅干還給文文。”“不行不行!”凱凱惱怒的喊著,我還想勸說他,可沒想到他手一轉(zhuǎn)就把餅干給捏得粉碎。
案例分析:
陳鶴琴說過:從出生七歲是人生的重要時期,兒童的習慣、語言技能、思想意志、情感想法等都要打好基礎(chǔ),如果基礎(chǔ)不打好,那健全的人格就不易形成。而現(xiàn)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家中的寶貝,家中的大人一切都圍著他轉(zhuǎn),養(yǎng)成了以自我為中心、驕橫、霸道的性格,在與同伴的相處中,出現(xiàn)較多的攻擊性行為。所謂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一般指幼兒較頻繁、較嚴重地指向他人或物體的身體或語言的攻擊表現(xiàn)。對于凱凱這種攻擊性行為,如當別人不理他,他會拿起拳頭打別人,理由是別人不跟他說話,只會用這種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當別人先拿了他喜歡的餅干,他會馬上下意識的搶過來,并伸手打別人,這種是幼兒以自我為中心、驕橫、霸道的表現(xiàn)。當老師想要請他把餅干還給同伴時,教師這種強制性、命令性的語氣,只會引起幼兒的反抗、逆反,他就會把餅干捏得粉碎,這就是幼兒叛逆心理的體現(xiàn)。
一、教師的行為直接影響著幼兒的行為表現(xiàn)。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孩子,由于各種原因,他們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或在與同伴發(fā)生沖突時,往往容易產(chǎn)生攻擊性行為。從而使他或他們成為老師心目中的“問題兒童”,所以當凱凱發(fā)生剛才一幕時,作為教師,也早在心中把他當成了“問題兒童”,在孩子搶奪別人的餅干時,我下意識的想把他手中的餅干拿回來,以至孩子做出叛逆行為。同時在同伴心目中的“壞孩子”,他也逐漸被同伴所孤立或拋棄,小朋友不喜歡和他玩,家長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跟他一起坐。所以他的這種“友好”的表達方式,并不為同伴所認同或接受,再加上他平時遇事又喜歡用拳頭解決問題,于是同伴們逐漸疏遠了他,還有的小朋友還故意躲著他。
二、同時孩子產(chǎn)生的這種行為與家庭教育是離不開的。
其實兒童最早接觸的社會是家庭。家庭作為一個整體,其突出的特點,就是成員之間的彼此影響,孩子的行為問題并非單純就是他一個人的行為問題,而更多的時候,其父母的行為方式、情緒情感都是形成孩子行為“問題”的根源。心理學家華生認為: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是在撫育者的不斷強化中形成的。父母不僅造就了孩子的身軀,同時也深深地影響著孩子的心理發(fā)展。父母的行為方式、情感態(tài)度,對孩子個性的導向作用是十分明顯的。
第一、父母對孩子采取溺愛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這樣嬌寵和放縱能導致孩子的為所欲為,使孩子稍有不如意就會采用攻擊手段來發(fā)泄不滿情緒。通過家訪,我們也得知凱凱的父母、爺爺奶奶就是溺愛型的家長,在家中放任孩子,對他所提的要求肯定是無條件滿足。所以造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驕橫、霸道的性格。
第二、父母的一些偏激的教育觀念,引起不當?shù)慕逃椒▽⒆拥挠绊。他的奶奶怕他受欺負,所以教他這種攻擊別人作為“自衛(wèi)”的行為方式,當他覺得不合自己的心意時,他就會用攻擊性的行為來對待同伴,以至孩子就容易直接用這種肢體語言與別人相處。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