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5 19:43:29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說過:“動人心者,莫過于情”。更何況世界上不存在沒有愛的教育,沒有不需要愛的孩子。要想讓幼兒充分享受繪畫活動中的情感體驗,那么首先就要讓他們在活動過程中有這樣的體驗和感受,那就是:不管自己會不會畫,也不管自己畫得好壞與否,老師都會在活動中傾注一腔愛心,給予自己親切耐心的指導。這樣,幼兒會有一種愛的情感體驗,從而激發(fā)他們繪畫的興趣。如在繪畫過程中幼兒遇到困難,老師可以手把手地教他,并在教的過程中用眼神輕撫等激勵的方式告訴他們“畫得不錯”,讓他們體會成功的喜悅,并增進對老師的情感,同時讓幼兒由愛老師延伸到喜歡繪畫活動。
其次,在繪畫活動中,老師要做有心人,善于發(fā)現幼兒細微的進步,并用語言、動作對他的進步表示肯定,讓幼兒在小小的成功中逐步樹立自信心。我曾經帶過這樣一位幼兒,由于父母親都是美術工作者,因此對他的美術能力給予了很高的期望,這無形中給他施加了很大的壓力,在平時的活動中他常常畏畏縮縮,一到上繪畫課,他就坐著不動。一次在上繪畫課時,其他的小朋友都在專心致志地畫著“和平鴿”,只有他又不愿意動筆畫。于是,我走過去,蹲在他的身旁,經過一番朋友似的談話后,我又耐心地手把手教他,并鼓勵他自己動手繪畫。由于他對小鳥、鴿子等非常感興趣,逐步地愿意繪畫了,盡管畫得亂糟糟的,但畢竟他能勇敢地自己動手畫畫了,就此事我在班上公開表揚了他,肯定了他的進步。慢慢地他越來越喜歡上繪畫課了,畫畫天賦也得到了發(fā)揮,在我的指導下更是越畫越好。由此可見,繪畫活動中幼兒的情感體驗是不容忽視的。
再次,老師要學會以境激情。陳鶴琴先生曾說過:“怎樣的環(huán)境,就得到怎樣的刺激,得到怎樣的印象”。在繪畫活動中,老師要教幼兒學會與同伴友好相處,學會去關心別人,愛別人,要引導能力強的孩子幫助能力較弱的孩子,把單獨的個體融入到整個集體中,在一個集體中營造一個良好的交往環(huán)境。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在繪畫活動中“搗蛋”、喜歡在別人的畫上添上幾筆的幼兒,老師要嚴厲訓斥,但也要去了解他們這樣做的動機,使幼兒知道破壞別人的畫不是一個好孩子的行為,如果對別人的畫有什么建議的話,可以直接告訴他,教育幼兒從小養(yǎng)成尊重別人勞動成果的好習慣。
三、過于看重幼兒繪畫作品本身的評價,而忽略了幼兒繪畫活動其他方面的評價
幼兒繪畫的評價活動是幼兒園繪畫活動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它的目的是在于激發(fā)幼兒繪畫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幼兒感受到自己的進步,發(fā)現自己的能力和才干,讓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促進幼兒的發(fā)展。因而老師要用肯定的方式評價幼兒的繪畫活動,多鼓勵,多表揚,盡量減少否定和批評。老師要發(fā)現幼兒的不同特點,給予每一位幼兒以激勵性的評價,充分挖掘繪畫作品中成功的東西,給予積極的肯定,讓幼兒有繼續(xù)作畫的愿望,使每位幼兒有成功的體驗。
與幼兒園其它任何一種教育教學活動的評價相比較,幼兒繪畫活動的評價應用的程度最高,受到的重視程度卻較低,且存在的問題也很多。我認為首先,在現有的評價方式上更多的是以老師一個人的意愿為主,自己決定作品的好壞優(yōu)劣。老師要扮演的是:“裁判者”的角色,唱的是獨角戲,雖然有時也讓個別幼兒參與評價,老師總結,但由于老師平時缺乏對幼兒該方面的引導和培養(yǎng),幼兒缺少該方面的能力,因此這一切也形同虛設。
其次,老師評價是偏重于作品結果的優(yōu)劣,對于幼兒作品中涉及到的諸如構圖、著色、形象性、技能技巧等的這些作品結果中所表現出來的態(tài)度、良好的習慣、頑強的毅力、穩(wěn)定的注意力、濃厚的興趣等這些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非智力因素缺少引導與肯定。
再次,許多老師在評價幼兒作品時,只看見眼前的作品結果,忽視幼兒繪畫能力前后的差異,忽視幼兒繪畫的發(fā)展和進步過程;只是采取橫向比較的方式,缺乏愛心,細心,不注意觀察幼兒的微小進步,缺乏對幼兒繪畫能力發(fā)展的縱向評價。
另外,許多老師只重視幼兒如何學,對幼兒的要求多,很少有老師從孩子的問題中反思自己應如何教的。老師缺乏由評價而引起的有關改進教學方法,探索新的教學途徑的思考。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