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師大幼兒園 作者:國秀華 2009-07-08 15:38:50
教育活動案例是教師對自己教育行為、教育過程的真實記錄。案例如同一面鏡子,客觀而真實的反映出每位教師的教育現(xiàn)狀,為教師進行自我認識與反思提供了依據(jù),也為管理者深入而廣泛的了解每位教師的教育現(xiàn)狀,以實施有的放矢的教育與引導提供依據(jù)和成為可能。因此我們決定以“案例研究”為依托和載體,深入研究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的轉變與提高,促進廣大教師不斷的反思,以實現(xiàn)從觀念到行為的轉變,逐步培養(yǎng)出一支愛學習,善思考的研究型教師隊伍。經(jīng)過幾年來的探索與研究,我們深深體會到通過案例的學習、反思,可以促進每位教師對自己教育實踐的不斷調(diào)整,實現(xiàn)從觀念到行為的轉變,是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有效途徑。
一、以理論學習為先導,促進教師在學習中反思
觀念是行為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依據(jù)。觀念的轉變起始于頭腦中原有的認識與新理論之間的矛盾,而矛盾解決的過程就是觀念轉變與認識提高的過程。因此,多年來,我們把分階段有重點地學習《規(guī)程》、《綱要》的精神以及教育改革的新成果為切入點,促使教師新舊觀念產(chǎn)生沖突,刺激教師對不同理念進行對比與反思,從而提出困惑不解的問題。如,20世紀90年代,在《規(guī)程》精神的指導下,我們帶領教師學習了開放式教育理論與活動區(qū)創(chuàng)設的經(jīng)驗,這對教師多年來形成的“以集體教育為主,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特征”的教育意識與理念形成了極大的沖擊,大家十分困惑,提出了疑問,“這樣的形式是教育嗎?”“孩子能學習到東西嗎?”“分科教學真的錯了嗎?”等等。思想上的震蕩促使教師更加關注相關理論與信息的學習和捕捉,并產(chǎn)生了到實踐中去嘗試探索的愿望,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開始不斷學習國內(nèi)外的優(yōu)秀案例,通過案例的學習與反思,切實加深教師對新理論、新觀念的理解,從而實現(xiàn)觀念到行為的轉變。
二、借鑒優(yōu)秀案例,促進教師對比反思
從理念到行為的轉化,是教改過程中的難點與重點。學習經(jīng)典案例,如同在觀念與實踐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使教師對抽象的理論有了具體的認識與理解。對落實新觀念的形式與方法有了現(xiàn)實的感受與具體的借鑒。
1、學習國外同行的經(jīng)典案例
在教改剛剛起步之時,新理念指導下的教育模式在人們腦海里還是一個空白,“什么是幼兒的自主學習”“什么是師生共件建課程”等難以理解,教師渴望一個能看的見摸得著的“樣子”,幫助大家來理解新觀念,而我們還不曾有這樣的案例借鑒給大家,因此,借助國外同行的經(jīng)典案例,幫助我們的教師來理解新的教育觀是十分必要而有效。
例如,通過學習瑞吉歐活動案例“人群”,大家明白了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怎樣做就是尊重兒童的興趣、跟隨兒童的需要,怎樣做就是在師生有效的互動中讓幼兒主動學習與發(fā)展,兒童表現(xiàn)出的創(chuàng)造潛能令我們驚嘆不已,從而使大家初步理解了“兒童是主動的、有能力的學習者”的觀點,進而更深刻的理解了《綱要》中所提出的“尊重幼兒,就要為他們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與條件、使他們的聰明才智在自主的活動中得以充分的表現(xiàn)出來。”通過對經(jīng)典案例的學習與分析,教師不僅找到了具體可行的方法,而且產(chǎn)生了嘗試、探索的愿望與實踐自信,大家以自覺自主的態(tài)度進入了實踐階段。
2、學習園內(nèi)教師的優(yōu)秀案例
如果說學習國外同行的經(jīng)典案例具有啟發(fā)性,而學習同伴的經(jīng)典案例則具有更強的激勵作用。伴隨研究的開展,一些愛學習、肯鉆研,悟性好的教師脫穎而出,他們嘗試著打破分科教學,大膽開展主題探究活動,他們改變單一的集體教學,初步學習運用以小組、個別為主的教育形式,將計劃教育與生成教育有機的整合,將“沉住氣等一等,看看孩子是怎樣學習的”與教師適時的引導與幫助相結合。經(jīng)過反復探索與實踐,教師從孩子們那從未有過的大膽的而充滿創(chuàng)意的表現(xiàn),深深感悟到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只管按計劃教學而無視孩子需要的方法,真是太限制幼兒的發(fā)展。
認識上的提高,使教師的實踐更加主動與自覺,通過反復實踐,形成了我園最初的優(yōu)秀案例。如早在2000年春天全托混齡班的“小蝌蚪找媽媽”,嬰班的“好玩的汽車”,就較充分的體現(xiàn)了《規(guī)程》中所提出的“以幼兒為主體”的理念,實現(xiàn)了幼兒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以及師生共建課程等。該案例能夠幫助教師們解決“探究主題活動怎么搞”,“它是什么樣子”,“全托混齡班、嬰班能搞探究式主題活動嗎”等許多困惑。于是,我們就以此案例為樣板,在全園大會讓該教師進行詳細介紹,并給以全面的分析與點評,以引領和促進廣大教師進一步思考、理解新教育觀指導下的教育具有的綜合性,自主性,活動性、生活化、個性化的特點,以及樹立“我們”都能開展探究性主題案例的自信心。榜樣的作用總是無窮的,同伴的成果具有極大的激勵與鼓勵作用。至此,一個全園性的人人踴躍參與的探究主題教育的研究全面展開。
三、剖析案例,促進教師在實踐中反思、成長
伴隨研究的深入,每學期每位教師都寫了自己的案例。如何面對幾十本、上百本案例,是束之高閣,還是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其價值,我們采取了以下三種方式,充分利用每個人的案例,通過個體、小組、集體等多種形式,幫助教師學習、反思,從而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1、在整理、反思自己的案例中成長
教師整理案例的過程中,就是運用自己所掌握的教育理論,檢驗自己的教育行為教育方法教育能力的過程,是總結自己教育上的進步,分析自己教育中的不足的過程,是記錄自己教育中的困惑,發(fā)現(xiàn)教育失誤與遺憾的過程,也是尋找正確教育行為的過程。如青年教師楊微在案例中的反思中這樣說道“當我看到張中翰又往花里澆一滿杯水時,我真的想走過去攔住他,但我還是控制住自己,因為我知道,當我直接給孩子一個正確的答案的時候,孩子就會失去一個自我發(fā)現(xiàn)問題,自我尋找答案的機會,所以,我要學著把機會還給孩子。”這是教師在客觀分析自己從直接告知答案的灌輸式教育,向給予幼兒自主探索教育方式轉變的心理過程,經(jīng)過冷靜的分析判斷,獲得了明確的答案,這就是整理案例過程中通過反思,自我強化正確兒童觀、教育觀,教育行為。
2、在學習、比較、反思同伴的案例中成長
隨著研究的深入,每學期都有十幾本優(yōu)秀案例產(chǎn)生,全體教師都要傳閱學習,閱讀學習他人成功案例的過程,就是教師運用新的教育觀念及教育理論評析他人教育行為從中獲得收獲的過程。也是借助觀察評析他人的教育行為來分析、比較、判斷自身教育行為的適宜性過程,更是直接獲得好經(jīng)驗好方法的過程。
。1)開闊了思路,打開了眼界
學習同伴的經(jīng)驗,讓教師們受益匪淺。教師說“使我知道怎樣選擇教育內(nèi)容確定教育主題了”原來貼近孩子生活的教育是這樣的豐富,孩子帶來的一個標本、外賓送的一本書,一次沙塵瀑,一個塑料袋等都能引發(fā)一個主題教育,其實,教育契機到處都有,關鍵是教師是否能及時發(fā)現(xiàn)判斷并能將它提取出來,轉變成有效的教育過程。教師說,“探究式主題教育原來是可以多角度多形式,有主題教育、個案教育、集體教育,角區(qū)活動指導系列;可以是綜合性主題教育,也可以是學科性主題教育;活動可以有大有小,過程有長有短,有集體、有小組還有個體活動等。通過學習案例打開了教師的眼界,這對教師自主的開展探究性主題教育有著巨大的幫助。
。2)發(fā)現(xiàn)問題,找到差距
通過學習優(yōu)秀案例,有的教師發(fā)現(xiàn)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是,教師在教育前都能很好的了解兒童的原有經(jīng)驗。所以,教育都很成功。而自己“就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所以,活動有時孩子很喜歡有時不喜歡,今后應該改進”(張冉)。有的教師還發(fā)現(xiàn)案例充分表現(xiàn)了教師“善于觀察并提升幼兒的經(jīng)驗”,“尊重幼兒并考慮與滿足幼兒的個別需要”。還有的教師發(fā)現(xiàn),與優(yōu)秀案例相比“自己的記錄過于詳盡,沒有提出煉精華,而有的重要內(nèi)容又忽略了詳細的說明。寫作風格單一死板,可讀性差等。
。3)獲得方法,明確方向
通過學習優(yōu)秀案例,教師解決了自己的困惑問題,如“怎樣表現(xiàn)原有計劃與實施教育過程不一至的問題”,如“將自己的計劃放在活動實錄的前面,使教師能夠清楚的看到自己在活動過程中根據(jù)幼兒的需要做了那些教育調(diào)整,以便教師更好的反思,這個方法較值得我們年輕教師學習”(楊曦)。
3、在集體交流、共同反思中成長
五年來的每個學期開始,我們都要開展全園性的案例交流或以年級為單位的交流學習案例的體會。它對促進教師的共同思考與反思有著獨特的作用。既強化了自己原有的認識,也擴展了他人的認識。特別是以年級為單位的小組交流,不僅人人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感想與認識,大家還可以就一個問題進行深入的研討,如,“怎樣篩選有價值的教育主題”,“怎樣做孩子學習的支持者”,“怎樣延伸主題教育”等,并且在優(yōu)秀案例中尋找答案。這個過程,不僅使每一位教師拓寬了認識的角度,還提高了認識的深度,并就一些問題達成了共識,有利于共同的發(fā)展與提高,真正形成了一個研究的共同體。
四、以有效的管理方式,引領案例學習不斷深入
為實現(xiàn)案例研究對教師教育觀念與行為轉變的有效性,不斷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作為管理者,我們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1、認真審閱每一本案例,給予細致的分析與評價
請教師整理案例,為的是幫助教師記錄下自己的教育過程,總結教育經(jīng)驗,上交案例為的是管理者深入了解每位教師的教育現(xiàn)狀,以此為依據(jù)給教師以指導與幫助。因此,認真閱讀每一本案例,是管理者的一種責任;綜合分析與評價大家的進步與問題以引領隊伍的共同發(fā)展與進步是管理者的一種任務;也是對教師辛勤的付出的尊重。五年來,每學期我們認真閱讀幾十本乃至上百本教師案例,逐一寫上我們的建議與意見,并以綜合分析成績與問題、小組傳閱案例交流討論、個人案例逐一反饋意見等方式進行小結,此舉措,有力促進了教師深入的思考,使案例研究不斷深入發(fā)展。
2、運用三結合的方式引領教師相互學習促進反思與提高
這三種方式分別是:(1)教師在全園大會介紹案例與管理者分析點評相結合。教師的優(yōu)秀案例在全體教師會上進行介紹,管理這給予分析點評,主要是給大家一種思路和啟發(fā)。(2)案例介紹與專題研討相結合。針對不同教師群體的不同需求,有重點地介紹不同的案例。(3)傳閱學習與年級交流、文字表述相結合。優(yōu)秀的案例越來越多,不可能都在一個會上介紹學習。因此,以年級組為單位的傳閱學習能使每位教師都詳細地學習每一本案例,年級組再進行交流,之后每位教師將學習體會寫下來,促進了教師的深入思考。這幾種方式相互補充,有效促進了教師們相互的學習、促進。
3、發(fā)揮評價激勵的引導作用,保正研究的深入發(fā)展
教育評價具有導向的作用,激勵作用,有利于推動教改的不斷深入,因此,在案例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始終注意,以適宜的評價作手段,引導研究的不斷深入。
(1)不同階段,不同評價
首先我們制定了適宜教師原有水平的評價標準,以確保在尊重教師原有水平基礎上的評價導向。1999年研究的初始階段,我們倡導大家要突破以計劃為中心的教育模式,轉向以關注孩子的需要為基礎的教育,并且要以案例的方式記錄教育過程。其評價標準是,誰敢于突破舊框框進行嘗試,誰就是大家學習的榜樣。時至今日,伴隨著教師的進步,我們對案例的評價也有了新的要求,要從選題來源、教育目標的適宜性、教育過程的師生互動、及教育反思的程度四個方面來評定,以此來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2)不同水平,不同要求
首先,從質量上看,對案例中較充分的表現(xiàn)出了尊重兒童,關注兒童的需要采取適宜的方法進行教育的,給以充分的肯定。其次,從態(tài)度上看,對于努力完成規(guī)定要求甚至超越要求多教案例的。但是質量并不突出的,我們就充分肯定其認真的態(tài)度,有了認真的態(tài)度就會有進步與成功。第三、從教師合作的角度上看,對于案例質量雖不突出,但是班級成員合作完成教育案例好的,就表揚班組合作好,有了合作的精神就會共同進步。對不同水平的教師給予不同的評價與激勵,使人人都有成功感,有自信開展更深入的案例研究工作。
幾年來,我們反復實踐,不斷探索、反思、創(chuàng)新。我園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八種能力有所增強:1、觀察發(fā)現(xiàn)兒童興趣與需要的意識與能力;2、判斷篩選有價值的教育主題的能力;3、動態(tài)設計與隨即生成課程的能力;4、將主題教育與活動區(qū)活動結合的能力;5、適時適度的支持與幫助幼兒需要的能力;6、靈活運用集體、小組、個別的學習方式組織幼兒學習的能力;7、善于自我分析與反思的能力;8、收集資料整理案例的能力。
教育活動案例是教師對自己教育行為、教育過程的真實記錄。案例如同一面鏡子,客觀而真實的反映出每位教師的教育現(xiàn)狀,為教師進行自我認識與反思提供了依據(jù),也為管理者深入而廣泛的了解每位教師的教育現(xiàn)狀,以實施有的放矢的教育與引導提供依據(jù)和成為可能。因此我們決定以“案例研究”為依托和載體,深入研究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的轉變與提高,促進廣大教師不斷的反思,以實現(xiàn)從觀念到行為的轉變,逐步培養(yǎng)出一支愛學習,善思考的研究型教師隊伍。經(jīng)過幾年來的探索與研究,我們深深體會到通過案例的學習、反思,可以促進每位教師對自己教育實踐的不斷調(diào)整,實現(xiàn)從觀念到行為的轉變,是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有效途徑。
一、以理論學習為先導,促進教師在學習中反思
觀念是行為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依據(jù)。觀念的轉變起始于頭腦中原有的認識與新理論之間的矛盾,而矛盾解決的過程就是觀念轉變與認識提高的過程。因此,多年來,我們把分階段有重點地學習《規(guī)程》、《綱要》的精神以及教育改革的新成果為切入點,促使教師新舊觀念產(chǎn)生沖突,刺激教師對不同理念進行對比與反思,從而提出困惑不解的問題。如,20世紀90年代,在《規(guī)程》精神的指導下,我們帶領教師學習了開放式教育理論與活動區(qū)創(chuàng)設的經(jīng)驗,這對教師多年來形成的“以集體教育為主,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特征”的教育意識與理念形成了極大的沖擊,大家十分困惑,提出了疑問,“這樣的形式是教育嗎?”“孩子能學習到東西嗎?”“分科教學真的錯了嗎?”等等。思想上的震蕩促使教師更加關注相關理論與信息的學習和捕捉,并產(chǎn)生了到實踐中去嘗試探索的愿望,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開始不斷學習國內(nèi)外的優(yōu)秀案例,通過案例的學習與反思,切實加深教師對新理論、新觀念的理解,從而實現(xiàn)觀念到行為的轉變。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