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 2009-07-13 22:52:45
本學期,我終于讀完《學前兒童藝術綜合教育研究》一書,本書是樓必生、屠美如等同志在完成國家教委下達的“八五”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研究課題“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改革與研究”成果總結(jié)的基礎上撰寫的。聯(lián)系上學年學習的經(jīng)驗,我有以下的觀感:
審美教育是培養(yǎng)幼兒正確的審美觀點以及感受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教育。人類生命的發(fā)展史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一部審美實踐的發(fā)展史。社會實踐是人類生命得以誕生和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而審美實踐則是人類社會進步與完善的標志和象征。人類的生命愈完善,其審美標準就會愈提升,人類的審美實踐活動就會愈豐富多彩。教育要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就不能忽視審美教育。
長期以來,審美教育沒有得到應有重視,即使專門藝術專業(yè)教育也因為工具理性的張揚而往往失去其本來面目。這固然與在高考指揮棒的指導下,只重視考試科目的學習而忽視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有關(比如縮減美育課程的課時,在其它學科的教學過程中不重視喚醒學生的審美體驗)。更為重要的原因則是人們對審美教育的認識存在著偏差,沒有意識到審美教育對人生的重要意義。
世人公認的第一位全面論述美育的美學家、德國詩人席勒,把美育提高到哲學的高度加以闡述。他認為每個人都有“人的人格”和“人的狀態(tài)”兩種基本因素。前者代表人的理性沖動,后者代表人的感性沖動。所謂完滿人性或人性的理想境界,就是這兩種沖動的和諧統(tǒng)一。但這種和諧統(tǒng)一必須經(jīng)由第三種力量或沖動的形式來實現(xiàn),也就是審美。通過審美達到“完美人性”。于是他認為:“如果要把人變?yōu)槔硇缘娜,唯一的途徑就是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rdquo;王國維也認為教育的宗旨在于通過“體育”和“心育”(包括智育、德育和美育)而培養(yǎng)“完全之人物”,“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發(fā)達,以達到完美之域;一面又為德育與智育之手段。”而在古代美學體系中中國的孔子和古西臘的亞里士多德都充分肯定美育的作用,如孔子認為,向“完人”的境界攀登的必經(jīng)之路是“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而藝術境界就像純青的爐火,可以使人在狂熱中得到改造。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可以凈化內(nèi)在精神,使其進入一種和諧與愉悅的狀態(tài)。
審美既然是人的實踐的必然結(jié)果,那就說明審美具有普遍性,并不是人們所想象的只是藝術家和高雅人士的專利。事實上,只要注意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美無處不在。這也決定了我們的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即如何培養(yǎng)、喚醒人們的審美意識。使人們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地創(chuàng)造,在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過程中感受幸福和快樂,而不是在極度的空虛中,在宗教中尋求解脫。
長期以來,我們的審美教育只注重外在的形式而忽視了本質(zhì)的內(nèi)容。其突出表現(xiàn)就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把藝術教育等同于審美教育。把審美教育簡單地理解為開設一些美術課、音樂課之類,甚至許多教師并不明白為什么要開這些課程,開這些課的意義何在,他們只是認為這些課程是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開設的,就應該開。實際上,這些課并不被大家所重視。
審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孩子具有良好的審美體驗,培養(yǎng)孩子具有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當然,藝術類課程的開設是審美教育的重要形式,但并不能把審美教育等同于藝術課。除了開設藝術課之外,審美教育還有很多其它形式,并不是獨立于其它教育之外的,在其它課程、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也完全能讓孩子有審美的體驗。教學是一門藝術不就說明了這一點嗎?如果一堂課教師不是以一種美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孩子,孩子絲毫沒有美的體驗,難道說這是一堂好的課嗎?如果孩子在教學過程中感受不到美的存在,感受到的只是枯燥的知識的組合,孩子學習的興趣從何而來呢?形式是為內(nèi)容服務的,無論哪一種形式,最終目的都是讓孩子擁有良好的審美體驗。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