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 2009-08-19 08:33:25
導讀:素質教育的提出是我國教育界的一個偉大進步,它充分肯定和明確了教育的本質功能。其核心是以人的身心發(fā)展為目的,提高人的獨立性、積極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等主體品質,使人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地發(fā)展。
素質教育的提出是我國教育界的一個偉大進步,它充分肯定和明確了教育的本質功能。其核心是以人的身心發(fā)展為目的,提高人的獨立性、積極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等主體品質,使人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地發(fā)展。
1審美素質是人的素質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審美興趣和審美能力。幼兒審美素質教育則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意義。
1.1幼兒審美素質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幼兒的健全人格心理學范疇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即人的“個性”。倫理學范疇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和尊嚴,是人之“善”的本性。
以美術活動為例,幼兒以其內心的需要出發(fā),通過色彩、形態(tài)等造型語言來進行表現(xiàn),并將這種表現(xiàn)傳達給觀眾(家長、教師、同伴)。觀眾在欣賞作品時體驗到幼兒創(chuàng)作時的感受,對其造型和表現(xiàn)流露出贊許之情。觀眾的同感和贊許反饋回幼兒,有利于進一步形成幼兒對自我表現(xiàn)的自信、喜悅等良好的情緒體驗。在美術活動中,幼兒可以獲得自由創(chuàng)造的快樂體驗,其創(chuàng)造力和自我表現(xiàn)的愿望被不斷激發(fā),良好的個性品質和健全的人格也得到培養(yǎng)。
1.2幼兒審美素質教育有助于幼兒大腦潛能的開發(fā)
人的大腦兩半球的功能是高度專門化的,有著明顯的分工。每一半球的功能獨立、完整,又是相互配合的。曾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yī)學獎的美國科學家斯佩里博士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一般情況下,大腦左半球主要具有言語的、分析的、邏輯的、抽象思維的功能。左右半球能夠互相協(xié)調、互相配合、互相補充。任何復雜的心理活動,例如藝術活動、科學活動都必須依賴于大腦兩半球不同功能、不同工作方式的互補與協(xié)調才能進行。
上述研究表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審美活動主要是由大腦右半球支配的,對幼兒進行審美素質教育將有助于他們大腦的健康、協(xié)調發(fā)展及大腦右半球潛能的開發(fā)。
1.3幼兒審美素質教育有助于幼兒一般智慧和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幼兒所接觸到的美的事物及創(chuàng)美活動中所整合的各種知識經驗,他們從事審美活動時所發(fā)展起來的直覺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對抽象、邏輯思維起互補作用,有助于幼兒一般智慧的發(fā)展。已有很多事例表明,在幼兒期就有濃厚的審美活動興趣并經常參加審美活動的幼兒,他們上學后即使是在有固定知識結構的學習中,也往往具有感悟力強、思維敏捷、想象力豐富、動作靈敏協(xié)調、感情充溢等特點。
2審美素質教育的內涵
2.1審美素質的內涵
審美素質是人的素質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審美興趣和能力。還包括審美情趣和愛好、識別美丑的能力、藝術才能和特長等。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審美興趣在幼兒的認知活動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有了興趣,幼兒能對對象形成主動開放、積極接納的心態(tài)。而審美能力是指幼兒在審美的過程中對具體審美對象進行感受和表現(xiàn)的能力,它是在審美活動中成長和發(fā)展起來的,是后天有意識的藝術教育和無意識的文化熏陶的結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審美能力制約著學前兒童藝術活動的有效開展,是審美活動中最重要的因素。具有不同審美能力的兒童,在感受美和創(chuàng)造美方面體現(xiàn)出來的效應是有顯著差異的。同時幼兒審美興趣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其審美能力的發(fā)展,只在當他能真正欣賞和創(chuàng)造美時,他的審美興趣才能得到進一步的保持與發(fā)展。
2.2審美素質教育的內涵
審美素質教育就是培養(yǎng)幼兒對審美活動的興趣,提高幼兒在審美活動過程中的感受能力和表現(xiàn)能力。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對兒童進行審美興趣、審美能力的教育。不僅僅指借助音樂、美術、文學等形式進行的審美素質教育,還包括以大自然環(huán)境、人的言行等為審美對象的素質教育。
審美素質教育既不是要培養(yǎng)兒童成為藝術家,也不是要讓藝術完全成為其受教育的手段。而是要萌發(fā)幼兒最初對美的興趣,給人生一個好的開端。美的事物能激發(fā)人們的情緒情感,與學前兒童的認識特征和情感特征是吻合的。幼兒普遍喜歡鮮艷的色彩、動聽的樂曲、富于變化的形體,即使在嬰兒階段也會注意和喜愛這類刺激。而且,幼兒心理的可塑性大,充滿好奇心,容易培養(yǎng)審美興趣。
美的事物圍繞并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個人如果對它們的存在熟視無睹,或者即使愿意去欣賞它們,但卻沒有相應的審美能力得到應有的享受,那么這個人的生活空間與精神空間都將是狹隘的。如果說興趣構成了學前兒童審美活動的原動力,那么審美能力則是幼兒成功地從事藝術活動所必須的心理特征。正如費爾巴哈所說:“如果你對音樂沒有欣賞力,沒有情感,那么你聽到最美的音樂,也只是像聽到耳邊吹過的風,或者腳下流過的水一樣。,在審美活動中,只有具備了審美感受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幼兒,才可能真正投入審美活動,并從審美活動中得到有效的審美教育。
3幼兒審美素質教育的特點
3.1幼兒期審美的特點幼兒期是個體心理迅速發(fā)展的時期,他們“交際”的范圍也日漸廣泛,不再局限于家庭的狹小天地,而且有了眾多的同齡伙伴,并在不同游戲中形成了一個“兒童社會”。“兒童社會”不僅滿足孩子渴望參加成人社會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審美實踐活動,但由于受知識、經驗、思維發(fā)展水平的限制,他們還不能很好地掌握審美標準,在活動中不善于控制和調節(jié)自己的感情。因此表現(xiàn)出以下一些特點。
3.1.1大多注意審美對象的外形美,對那些鮮艷、活動、富有兒童情趣的審美對象易產生美感幼兒喜歡美麗的色彩,喜歡有趣的,特別是以小動物為主角的童話、故事和節(jié)奏感強烈的兒歌。在文學欣賞中,他們喜歡生動、活潑、富有兒童情趣的藝術形象。幼兒故事中的小羊不能是呆板地站著,而是咩咩地叫著:小熊是吧嗒、吧嗒地走過來的,小花貓是喵喵地叫著跑過來的……。可見幼兒對作為審美媒介的文藝作品的生動性、形象性、趣味性、色彩等方面都有著特殊的要求。
3.1.2情感強烈、外露、不穩(wěn)定是幼兒審美的又一特點
審美本身就是一種情感活動,情感是構成審美心理的要素。幼兒在審美過程中,情感活動十分強烈。孩子來到野外,看見花呀、草呀、小動物呀,會高興得又蹦又跳,甚至在草地上打滾,表現(xiàn)出極大的審美愉悅。孩子在聽故事時聽到傷心處會掉眼淚。同時,幼兒的美感體驗并不深刻,且缺少穩(wěn)定性。如:有的孩子正在玩積木,可看到其他小朋友玩娃娃家有意思,就會扔下積木去玩娃娃家了;有的孩子在紙上畫小房子,看到別的小朋友在用橡皮泥捏小雞,他又覺得捏小雞有趣,跑去捏小雞了。孩子越小,這種表現(xiàn)越突出。
3.1.3審美想象日漸豐富,且?guī)в谢孟肷?/p>
在審美活動中,幼兒的想象是大膽而又奇特的。孩子編的故事怪誕離奇,會令人目瞪口呆。游戲中的想象更為豐富,樹葉、瓦片、小草,在他們眼中簡直是世界上最美的餐具和佳肴;兒童的畫往往是造型夸張、構圖出格、想象奇特,魚可以游到天上,太陽、小鳥、云朵卻畫在地上。同時,幼兒的審美想象又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他們把自己強烈的感情直接注入審美對象,審美想象則隨著自己的感情而變化。如媽媽讓孩子畫一只小鴨子,可孩子畫了四只。媽媽問他為何不按要求畫,孩子卻說,“一只小鴨子多孤單呀!許多小鴨子在一起玩才有意思。”孩子的回答說明他在畫畫時注入了自己的感情。
3.1.4審美評價愿望強烈,標準簡單,且有兩極性
隨著年齡的增長,經驗的豐富,在審美活動中,幼兒表現(xiàn)出急于對各種事物做出審美評價的強烈愿望。如孩子在看電視、聽故事時,總是急于分辨誰是好人,誰是壞蛋。這故事是好聽還是不好聽,充分顯示情感的兩極性(愛與憎、樂與悲、好與壞)特點。古爾維奇說:“兒童的評價,見解往往是很原始的,并且大致在他們的概念范圍內轉來轉去,好與壞、對與錯、喜歡與不喜歡。雖然如此,但無論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能輕視這個美學見解的幼芽。,
3.2幼兒審美素質教育的特點
幼兒審美素質教育,通常簡稱為“幼兒審美教育”或“幼兒美育”。根據(jù)幼兒期審美的特點,在對幼兒進行審美興趣、意識、情感和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中,具有一系列的基本特點:
3.2.1情感表現(xiàn)性
幼兒對美的興趣、情緒、情感和態(tài)度總是毫不掩飾的。在幼兒審美素質教育中,教師應讓幼兒充分表現(xiàn)其情感和體驗。例如:早上一入園,幼兒就告訴老師:“媽媽昨天給我買了一個好漂亮的大蝴蝶(風箏)!”這時教師應當與幼兒一道描述風箏的美,表達自己對風箏的喜愛之情,讓幼兒的審美情感得到充分地宣泄。
3.2.2情節(jié)虛構性
幼兒審美情節(jié)往往不因現(xiàn)實中的審美對象才發(fā)生,而是他想象中的。尤其體現(xiàn)在編故事及繪畫活動中。例如:幼兒在畫小白兔時,突然說:“小白兔迷了路,到處找媽媽。”畫熊貓時,不按老師的要求而添畫了床、吊針,還解釋說:“熊貓生病了,在打吊針。”這時教師決不能批評幼兒沒有按老師的要求做,因批評只會扼殺幼兒的想象力和美好情感。而是要充分的肯定幼兒的想象力,盡量保護幼兒的這種超現(xiàn)實的審美情趣。
3.2.3手段表現(xiàn)性
在幼兒審美活動中,手段總是為了表現(xiàn)一定的審美內容及形式的。例如:幼兒在砂堆里插上樹葉,表示“綠在沙漠”。又如,教師請幼兒自己想辦法表現(xiàn)冬天的寒冷,有的幼兒畫出了小朋友穿著厚厚的棉襖,有的則用白色手工紙剪出美麗的雪花,有的用白色橡皮泥捏雪人,甚至有的小朋友直接用泡沫和紙屑拋上天空制造下雪的景象。
3.2.4主體自主性
審美活動不是由教師強迫幼兒進行的,它是作為活動主體——幼兒的自主活動。在審美活動中,幼兒獲得的是對美的自我體驗。對幼兒的審美活動,教師可以引導,但不能代替。有的教師在玩色活動中害怕幼兒將顏料弄臟了衣服桌椅,常會代替幼兒完成點色的過程,不讓幼兒自己動手。這樣的活動,幼兒完全是旁觀者,根本談不上對美的自我體驗。
3.2.5目的非功利性
幼兒審美教育不以掌握大量的知識和技能為目的,而是以陶冶情操、培養(yǎng)情感和態(tài)度為目的,因而是非功利性的。一些老師和家長為了讓幼兒掌握“一技之長”,而強迫孩子上各種“興趣班”、“特長班”這樣做,只會使幼兒失去真正的樂趣,是一種“揠苗助長”的過激行為,是不可取的。
4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審美素質
多年幼教工作的實踐,我總結出幾點培養(yǎng)幼兒的審美素質的經驗與感受,簡述如下,與同行共勉:
4.1引導孩子去發(fā)現(xiàn)美
日常生活、自然界、藝術作品中蘊涵著各種美的事物和現(xiàn)象,要經常借助它們引導幼兒去發(fā)現(xiàn)美,讓幼兒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是培養(yǎng)幼兒具有良好審美情操和審美能力的前提。
大自然是人類藝術之源,自然界中蘊涵著各種美的事物和現(xiàn)象。我常帶孩子到大自然中,讓孩子觀察各種物體的外形、色彩,講解某些自然畫面為什么美的原因。如色彩鮮艷的花朵與暗綠的葉子形成強烈的對比,給人以鮮明的感覺。藝術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體現(xiàn)出來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強烈。在初次欣賞油畫《天鵝湖》時,幼兒只說好看,卻說不出為什么好看。再次觀察時,我讓他們觀察這幅畫的內容、色彩,說畫家是如何表現(xiàn)安靜的氣氛的。通過啟發(fā),孩子們發(fā)現(xiàn)灰蘭色的天空、深綠色的湖水、白色的天鵝在視覺上給人以寧靜的感覺,而平靜的湖水、姿態(tài)優(yōu)雅的天鵝在形態(tài)上形成一種靜謐的氣氛。這些特點構成了整幅畫面的靜態(tài)美,給人一種恬靜、閑適的情緒體驗。漸漸地,孩子們能夠發(fā)現(xiàn)周圍事物及藝術作品中蘊涵的美了。
4.2讓美育貫穿于幼兒的日常生活中
美,對于幼兒來說是個抽象的概念。美育的任務就是要將其具體、豐富化。
4.2.1幼兒的生活環(huán)境美
教師要創(chuàng)設出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huán)境,讓孩子們置身于美好的環(huán)境中。請孩子們與老師一起布置教室,讓他們走到那兒都有玩的、有學的,并從中得到美的享受,使孩子們擁有一個愉快、滿足情趣的天地。并從心底里產生要愛惜、保持美好環(huán)境的強烈愿望,養(yǎng)成講衛(wèi)生的好習慣。
4.2.2幼兒一日生活中的語言美、行為美
在幼兒的一日生活各環(huán)節(jié)活動中有意識地要求幼兒禮貌用語美、談吐語言美、交往禮儀美。當發(fā)生矛盾時用禮貌語言解決問題。與人交流時有要態(tài)度親切。在描述事物時要盡量運用動詞和形容詞。如教師問:“你們都看見過什么樣的天?”有的說蘭蘭的天,有的說晴朗的天,還有的說烏云密布的天、晴間多云的天、下雨的天、沒有一絲白云的天等等。
4.2.3注意審美對象的生動性、形象性、和直觀性
根據(jù)幼兒思維具體形象的特點,在審美素質教育中要充分注意審美對象的生動性、形象性和直觀性。因為孩子作為受教育者,其審美體驗的產生不只在施教者的說教,更在他所選擇和運用審美媒介的感染力。因此,在審美教育中,要多采用圖片、實物、電影、電視等生動有趣、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并使孩子的多種感官參與審美活動。
4.2.4注意滲透于各個教育領域的審美因素
幼兒美育作為與體、智、德并列的教育方面,它滲透于健康、科學、藝術、數(shù)學等各個領域的活動中。因為美是一種體驗,美的因素無所不在。在一日活動中,教師應以美育人。例如:語言活動中有語言美,數(shù)學活動中有數(shù)字美、形狀美,體育活動中有動作美、造型美等等。教育活動本身應是美的,幼兒美育也只有在各領域中交織、滲透、強化,才能最終提高幼兒的審美素質。
4.3要為幼兒提供更多審美實踐的機會
美育不僅要培養(yǎng)孩子對美的欣賞力,還要培養(yǎng)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教師應引導幼兒多參加審美實踐活動。如讓孩子進行繪畫、泥工、折紙、剪貼、制作小玩具、學習表演歌舞和童話劇等。
4.4幼兒審美素質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課堂上
4.4.1重視課堂外的教育因素
課堂教學是一種有計劃的、比較規(guī)范的活動。對教師來說,比較容易在計劃中滲透審美活動的有關內容。但對于沒有事先計劃的幼兒自由活動,教師往往不能給予應有的重視。其實這是一個美育潛課程的問題。自然或人工的教育環(huán)境、教玩具、活動材料、教育設施的完美外觀、教師的端莊衣著、文明禮貌言行、師幼之間親切友愛的交往等,都能給幼兒以美感,使幼兒在美的教育中不斷發(fā)展其審美素質。
其作用是一些專門的教育活動所不能替代的。
4.4.2重視家庭、社會對幼兒美育的影響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孩子最早受教育的場所。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談舉止、文化修養(yǎng)都應成為孩子的楷模,使孩子從家庭這個小天地里處處感受到美的存在。
4.5消除審美對象可能對幼兒產生的消極影響
教師和家長還要十分注意審美對象可能對孩子產生的消極影響。孩子知識經驗有限,辨別是非能力差,而又喜歡模仿。生活中我們常見到孩子看了電視、聽了故事,最喜歡模仿的常常是反面角色的語言及動作。家長和教師在審美教育中,除了正確引導、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他們辨別美與丑、是與非的能力外,還要在孩子欣賞藝術作品時,盡量注意沖淡反面角色的影響。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對幼兒進行審美教育,不要把孩子打扮得怪模怪樣。如染紅指甲、燙頭發(fā)等,都不利于孩子身心的發(fā)展,會使孩子養(yǎng)成不健康的審美情趣,應予避免。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