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10-19 11:50:48
4、問題會診式的探討。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的老師時常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如何集中集體的智慧,尋找實施中問題的對策呢?中心教研組便開展了以問題為中心的會診式的探討。每周利用周前會的10分鐘,由教研組帶給大家一個具體的問題,大家一起圍繞此問題進行交流、討論,發(fā)表自已的看法。會后再幫助尋找相關資料。這種問題會診式的探討,避免了一個人的孤力,集中了群體的認知結果,匯聚了眾人的力量。有助于教師及時發(fā)現問題,改進教學,提高了教師對實踐的自覺意識,促進了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理解,從而提高了教學工作的理性程度。
(二)以分散教研組活動為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重要途徑。
如果說“教師是研究者,教師是研究室,幼兒園是研究中心”那么,各年齡段的教研組就是一個研究小組。中心教研組集中學習的時間有限,有些方面的研究任務分散在各個教研組。比如說,本土化集體活動、區(qū)角活動、角色游戲的研究,關于主題評價的探討等,通過小組的研究、交流,使重大的研究任務在分散學習中逐一完成。
并且,各教研組在組長的帶領下,每周集中學習一次,除中心教研組規(guī)定的課題外,更多的以具體案例的形式展開學習與討論。主要形式有保教一得式、經驗交流式、問題會診式等不同的模式,特別是針對新課程實施的重點,我們經常會拿其中的一件事、一個問題、一次好的做法、一點有益的經驗來進行探討、交流與分享。往往一次學習主題后,我們會翻找相關的資料,綜合各人的意見,既有教學實踐行為為指導,又有理論的支持。例:各教研組是以每天幼兒離園后的半小時作為集中交流的固定時間,這種交流是廣泛的,又可以是有一定針對性的,是在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中發(fā)現問題,獲得經驗。就如當發(fā)生幼兒爭搶玩具的事件時,互相交流“你是如何處理的”,并尋求理論的支持,在討論爭辯的過程中互相學習經驗,探討更適宜的方法,并且討論活動還記錄下來,見證教師成長的歷程。這種分散的小組學習更重視教研到班、落實到人,更注重對事實問題的描述。這種學習形式有利于啟發(fā)教師觀察生活,并從生活中發(fā)現、交流與分享,又使得大家對問題的認識有一個更高的起點,也使所有參與者的認知不再只是單純的個人意見,而成為群體認知的結果。這種小組的學習活動,提高了教師對教學實踐的自覺意識,促進對自己行為的理解,從而逐漸提高教學工作的理性程度,也使得教育能更趨專業(yè)化,也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
(三)發(fā)揮中心幼兒園的輻射作用,加強對村幼工作的指導。
對村幼實行統(tǒng)一管理后,為了促使村幼教師與教學工作的協調發(fā)展,本著從實際出發(fā)的原則,我們以中心幼兒園為教研基地,村幼教師與中心園教研組結對的方式開展輔導。園長、業(yè)務園長負責檢查、督促。教研組長負責具體的業(yè)務指導。骨干教師為村幼教師展示教學活動、做好領頭羊,使村幼教師的教研工作做到層層落實,責任到人。
本學期剛接管村幼工作后,對各村幼的作息時間、課程安排、教研活動等方面進行了一一調整,作了統(tǒng)一要求。開學初,教研組長下村指導,指導村幼教師各類計劃的制定,區(qū)角的創(chuàng)設,環(huán)境的布置,一日活動的組織,家長工作等。同時,對村幼教師的一日教學常規(guī)、集體舞、早操進行了培訓。期中,由骨干教師向村幼教師展示了教學活動,理論聯系實際地指導了具體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針對一人一班,外出聽課有困難的特點,由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送教下村。以上活動的開展為村幼教師在一日活動的組織上增添了生機和活力,使中心幼兒園教師與村幼教師共同攜手共進。
根據村幼兒園教師的實際情況,在統(tǒng)一管理下,也區(qū)別對待,既要求每項工作的規(guī)范化,又適當降低對村幼教師的要求,使村幼教師能踏著自己的步伐穩(wěn)健地前進。
(四)突出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壯大師資力量。
隨著幼教師資隊伍的年青化,青年教師已經成為我園的一支極其重要的力量。而我園每年都有新教師的加入,因此對新教師的培養(yǎng)是我園的又一重點。
新教師適應教育教學工作,不僅有心理的跨越,更是教育教學基本功的實踐化能力轉變的過程,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這一轉變,我園確立了由園長主導,全園教師共同參與的培養(yǎng)模式。圍繞“精心培養(yǎng)、嚴格要求、合理安排、大膽使用、全面考核、鼓勵先進”的二十四字方針,做到“起點高、要求嚴、培訓實”,對新上崗教師制定了三年培養(yǎng)規(guī)劃,實施導師制,要求:“一年入軌,二年有提高,三年出骨干”,由指導教師圍繞培養(yǎng)總目標,對新教師分別制定出不同層次的培養(yǎng)目標,并遵循需要原則,采用多種方法,多種形式進行新教師崗位培訓和實踐鍛煉。為提高新教師素質搭建成長舞臺,讓新教師能富有個性的發(fā)展。
我們首先認真分析了每一位教師的思想、性格、業(yè)務、能力等方面情況,與本園相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組合班級,結成對子,在新教師教育教學各環(huán)節(jié)上把關,對新教師的發(fā)展負責,采取導師制,也就是俗話說的結對子,落實傳、幫、帶。指導老師要求有較強的責任感,每周都能有一定時間追隨新教師的活動或攝錄活動,無論是教學內容的選擇,活動設計、組織與指導,或是生活中的保教細節(jié),都能在平等、尊重、真誠的交流中幫助新教師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直至解決問題,指導老師是新教師發(fā)展的依托。
當然,導師制的施行也不是園方或導師方強加于新教師的,我們要求的指導培養(yǎng)是一種良性的互動。就如,我園有兩位新教師被安排在兩個小班任教,于是,每周的教研組活動對新教師而言,就是一次學習機會。不但有理論方面的增長,更有實踐知識的增長。兩位指導老師會綜合地指出新教師存在的問題,并以相應的理論加以說明,讓新教師能直面問題,明確努力方向。同時給新教師發(fā)問的機會,對新教師進行問題會診式的輔導,針對新教師提出的問題,結合理論和例舉兩方面幫助新教師釋疑。這種由新教師發(fā)起的互動,更具有針對性,比翻閱資料書籍來得及時。而且除了一對一的指導策略,我們更是充分發(fā)揮全園教師的資源,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貫徹“三人行必有我?guī)?rdquo;的良言,并且“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實實在在按需提供輔導。
這種由下而下的指導培養(yǎng)是新教師發(fā)展的力量與支持,而我們也充分相信新教師的發(fā)展?jié)摿,重視新教師的互動學習,以競爭促發(fā)展。每個新教師都有不同的特點,但相同的年齡、地位、知識經驗等讓她們的互動顯得更加平等、輕松。鼓勵新教師的群體活動,簡單的談談工作的感受、快樂與苦惱,可以在精神上得到放松,同時也容易發(fā)泄不良情緒,從同伴身上獲得不益經驗。并且鼓勵她們多去資料室共同學習,形成學習共同體。另一方面,從與同為新教師的同伴互動中,也能促使新教師產生危機感,樹立競爭意識。作為園方就順勢立導“基本功大比武”,期中安排新教師展示教學實踐活動,期末組織新教師進行舞蹈、簡筆畫、鋼琴彈奏三項基本功展示,既是我們對新教師的考核,又能激勵新教師的進取心。
每個新教師都是一個鮮明的個體,或是能歌善舞,或是能寫會畫,亦或是穩(wěn)重扎實,所展現出來的不同的發(fā)展?jié)撃,我們就遵?ldquo;以人為本”的原則,根據這些進行針對性的培養(yǎng),“因人施導”,使每個新教師能從自己的優(yōu)勢出發(fā),如:我園都飛丹老師音樂方面有愛好,就重點探究音樂教學;賈伶俐老師美術基礎較好就專攻水墨畫等,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個性和風格,表現在平時教學活動中,無論選取內容與設計組織都顯示出了不同的特點,從而體現了一種良好的發(fā)展趨勢。
《綱要》中提到:“教師能動性,創(chuàng)造潛能的發(fā)揮程度最終取決于教育管理者給予其多大的空間。”我們既給予新教師自主開放的空間,激勵她們大膽嘗試,又為她們創(chuàng)造更多學習與表現的機會。每學期展示活動,如家長觀摩活動等,讓新教師充分表現自己,首先在園內推出自己,同時多創(chuàng)造機會讓新教師走出去,多接觸外界信息,豐富她們的感性認識,往往外出的學習能讓新教師有很深的感想,也有深刻的反思,更好地指導實踐。
一流新型的教師隊伍是否得以形成與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每年補充進來的新教師的質量,因此有目標、有計劃、有措施的教師培訓,能使新教師在一年的見習期內提高教育意識水平和自我教育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師德規(guī)范,基本勝任教育教學工作,為其以后的教學生涯扎實基礎,可見,加強新教師培訓具有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
為了兒童的健康發(fā)展,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我們農村幼兒園無論在師資或硬件設施上都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因此,我們必須立足本園實際,以《綱要》為指導,以研究新課程的實施為重點,開展切實有效的多種形式的園本培訓,讓每位教師在原有基礎上更快地成長。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