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wǎng)絡資源 2009-11-09 23:07:15
教師的指導可以是以“學生”的角度去向孩子們“討教”,幫助孩子把探索的經(jīng)驗提煉一下,但時機要掌握,最好是等他們盡興了以后,以詢問的方式來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總結,這樣總結出來的經(jīng)驗往往是孩子都能接受的,是他們的語言,或許覺得教師應該給孩子正確的常識知識,但是孩子的學習是有自己的年齡階段的,“等待”這個字眼我們經(jīng)常用,等待并不流于表面,不強制他們接受他們這個年齡不適宜接受的知識,是我認為最體現(xiàn)格塞爾成熟理論觀點的一條。
這是一個秋天的早晨,孩子們陸陸續(xù)續(xù)地走進了教室,開始了游戲,沈揚也走進了教室,他東看看、西望望,哎!他的眼睛一亮,朝著露臺走去,原來,露臺上放著可以發(fā)聲的玩具,有沙球、有小鼓和鼓棰,他走上前去,用筷子敲敲小鼓——“咚!咚!”,用沙球搖搖——“沙!沙!”他似乎沉靜在各種聲音中,快樂地享受起聲音帶來的奇妙刺激。
“沈揚!沙球借我玩玩!”這是順順的聲音,沈揚是個大方的孩子:“好吧!就借一小會兒。”沙球借走了,美妙的聲音失去了一個音符,沈揚有些失落。他用手上的鼓棰,敲擊著鐵欄桿“叮——叮——”鐵欄桿居然發(fā)出了好聽的聲音,他再敲敲“叮叮叮”真美妙呀!順順被這聲音吸引過來了,她學著敲,還向敲小鼓似的用兩個筷子,敲起了“爵士鼓”,她這樣敲,我就敲上面,沈揚用鼓棰敲擊橫杠,呀?橫杠也能發(fā)出聲音呀!于是,露臺的金屬欄桿全成了他們的“打擊樂器”,不一會兒,身邊就又多了幾個毛腦袋,他們也學著敲,沙球、小鼓、似乎沒那么“走俏”了……
評析:
粗看在這個活動中,我似乎什么也沒做,只是觀察而已,但我認為,我沒有任何的顯性的指導不等于沒有指導,我恰恰是通過給予他們互相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以“不干預”作為指導策略。給幼兒充分的操作探索時間,即使當幼兒的探索不成功時,也要盡量避免直接干預。因為對幼兒來說,探索中的經(jīng)驗都是有價值的。讓幼兒在探索中體驗不同材質敲擊的不同感受,這對提高他們的探索能力是十分有益的。所以指導要盡可能做到“不憤不悱,不啟不發(fā)”。
在這個活動中,我深刻體會到:孩子們的探索是自發(fā)的。當沈揚第一次敲擊的時候,他也許是無意識的,但行為造成的結果,讓他欣喜,他敲得很歡快,如果這時我出面“干預”,他探索而得的經(jīng)驗——敲擊會產(chǎn)生聲音會被我“無情”地割裂。孩子的探索積極性會被我打消或者牽扯到其他的地方,經(jīng)驗會“流產(chǎn)”。孩子們的探索是互相借鑒學習的。當順順也學著沈揚的樣子,敲擊時,我更是把觀察露臺的視線收了回來,使他們在沒有外界干擾的情況下,自發(fā)地互相學習,在互相學習中,得到直接經(jīng)驗的傳授,看著“毛腦袋”的增多,看來沈揚這個小老師,當?shù)貌诲e。
實錄2:
隔天中午時分,我走到露臺上,用手敲擊陽臺的磚頭“撲!撲!撲!”“不對!不對!”張順順提醒我,她用鼓棰敲敲金屬桿“叮!叮!叮——好聽么?”我好奇地問:“怎么那么好聽呢?我怎么敲不出來?”她扶著我的手,硬是把鼓棰交給我:“只有這里才會發(fā)出來的!”她幫著我,用力敲擊——“叮!叮!好聽么?”陽光撒滿了露臺,金屬桿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我!我想出來的!”沈揚急匆匆地沖過來,“這里發(fā)亮的!就會發(fā)聲音的!”“是么?還有哪些會發(fā)出好聽的聲音呢?”沈揚用發(fā)亮的眼睛叮著桌上的金屬小罐,順順則看上了另個小朋友的金屬皮鞋扣,我悄悄退出了露臺,只見大家都對自己發(fā)亮的東西感到有趣起來,王胡冰用手指敲擊著自己的金色紐扣,鄧雯婷用筷子敲著自己的小汽車,因為小汽車的車輪也會發(fā)光……
評析:
孩子的經(jīng)驗畢竟是松散的,如同沙漠中的黃金,如果忽視不見,一瞬的記憶顯然對他們毫無卑益,我覺得,適時地點撥,把自己從“老師”的框框中解脫出來,以“學生”的角度,去討教孩子們,讓他們把自己的經(jīng)驗用語言說出來,就象沈揚說的“亮的東西會發(fā)聲音的!”我認為他的話簡直就是概括了所有可以發(fā)出聲音的金屬物的特質,他們的“稚語”有時比我們的說教更有說服力。
指導要點:
1、孩子對周圍事物的主動探索,都是自發(fā)的,他們之所以有這樣的行為,和老師創(chuàng)設的環(huán)境、提供的心理空間的大小都是有關聯(lián)的,當孩子發(fā)現(xiàn)了一樣他們特別感到好奇的事物,他們通常的行為表現(xiàn)是反復重復地做,然后吸引一群孩子到身邊來模仿他的行為,旁人模仿的越多,他們的成就感就越強烈。在這個時候,老師的干預會使這一探索行為趨于瓦解,而且,老師的話在孩子看來是不可不聽的,他們對原先的“創(chuàng)舉”會失去興趣,從而對未來的興趣走向,失去了個人獨特的觀察角度。原發(fā)的探索,應該給孩子一段享受探索樂趣的時間。
2、教師的指導可以是以“學生”的角度去向孩子們“討教”,幫助孩子把探索的經(jīng)驗提煉一下,但時機要掌握,最好是等他們盡興了以后,以詢問的方式來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總結,這樣總結出來的經(jīng)驗往往是孩子都能接受的,是他們的語言,或許覺得教師應該給孩子正確的常識知識,但是孩子的學習是有自己的年齡階段的,“等待”這個字眼我們經(jīng)常用,等待并不流于表面,不強制他們接受他們這個年齡不適宜接受的知識,是我認為最體現(xiàn)格塞爾成熟理論觀點的一條。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