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 2009-11-17 10:36:53
導讀:如何才能改變孩子這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況呢?心理學中有一個“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從英國劇作家喬治·伯納德·蕭的戲劇《皮格馬利翁》而來的。這部作品是說一個大學教授將自己的女兒從粗俗培養(yǎng)成為淑女的故事。他的教導方法就是將粗俗的女兒總是當作淑女來對待,結果如愿以償。
有的父母喜歡埋怨自己的孩子,責怪聲不斷,總之一句話:“這孩子不行!”
孩子經(jīng)常受到批評后就會失去自信,對自己感到失望,有的孩子就會靠攻擊他人才能體會到自己是一個強者,來撫平自己的失望情緒,擺脫“我不行”的念頭。因為自己的自信在父母的指責下已經(jīng)喪失殆盡,所以害怕面對自己的人生。這樣的孩子看見他人獲得成功便會乏味地說“那種事真沒有意思!”這樣的孩子如果在情緒上還沒有成熟,就常常會和自卑的人混跡,一起指責他人。他們更強烈地希望擁有能同病相憐的伙伴。
有的孩子則相反,不會去指責他人,但情緒更低落,內(nèi)心里充滿著自責,不憎恨他人卻憎恨自己的無能,有著過分強烈的自卑感,總是以為別人覺得自己很壞,甚至還會去迎合那些狂妄自大、性格冷酷、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以求保護自己。
因此,父母叨叨絮絮地埋怨孩子,實際上就等于在叮囑孩子:“你要不斷地失敗呀!”
有的父母會爭辯說:“我沒有逼孩子。我是在鼓勵孩子,希望孩子成功。”其實,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正隱藏著深深的自卑感。他們不知道孩子的成長本來是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他們在無意識中通過指責孩子來掩飾自己的自卑,發(fā)泄自己的情緒。正如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教育學教授、暢銷書作家巴斯卡利亞說的那樣:“他人的缺點,即使像芥末籽那么小也一眼就能看出來。對自己的缺點,即使像椰子樹的果實那么大,也會頑固地閉上自己的眼睛。”
如何才能改變孩子這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況呢?心理學中有一個“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從英國劇作家喬治·伯納德·蕭的戲劇《皮格馬利翁》而來的。這部作品是說一個大學教授將自己的女兒從粗俗培養(yǎng)成為淑女的故事。他的教導方法就是將粗俗的女兒總是當作淑女來對待,結果如愿以償。
“皮格馬利翁效果”就是:“人,受到什么樣的對待,就會變成什么樣的人”。要想改變孩子,就應當按自己的愿望時時給予孩子適當?shù)墓膭睢?/p>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