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0-09-26 18:32:09
并不是明天要上小學了,今天才開始培養(yǎng)孩子的各種能力。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時間,有些是欲速則不達。本文將從興趣、習慣、知識等多個層面闡述了小學入學前的準備工作,值得家長朋友們參閱。
從幼兒園大班畢業(yè)的孩子即將成為一名小學生了。這一時刻,對于孩子的一生,是一個重大的轉折和開始,對于家長,則充滿著欣慰與期望,孩子長大了,由幼兒步入童年,開始人一生中重要的學校生活階段。在入學前夕,我們家長能夠為孩子做點什么呢?
我們應該估計到,孩子從幼兒園來到一個有嚴格紀律、課程比較多、需要較強獨立性和自覺性的學校中,前后環(huán)境會有顯著變化。孩子普遍會存在種種不適應現(xiàn)象。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幼兒園生活以游戲為主,學校生活以學習為主;另一個是幼兒園是保育和教育相結合的機構,而學校是教育和自學相結合的機構。幼兒園與學校的這些差別,在作息時間、學習內容、教育方式和日常生活等各方面也就形成了差異。需要大人提前幫助孩子做好心理準備,使孩子健康地邁出走進小學的第一步。
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下:
一、激發(fā)孩子入學的強烈愿望,使孩子處于自信、渴望、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
家長可以通過各種方法,讓孩子充滿向往地、滿懷自信地、愉快地開始小學生活。用各種方法去調動孩子的情感,因為教育必須撞擊孩子的心扉,碰擦出情感的火花,才能進入孩子的心田。
比如:讓孩子產(chǎn)生做小學生的自豪與向往的感情。比如,家長可以給孩子舉行一個家庭的授書包儀式,為孩子的新起點祝福。
在家可以開始給孩子布置一個安靜整潔的學習角,營造學習的氛圍。這里就是孩子看書、畫畫的地方。孩子學習時,家長不要打擾,讓孩子學會獨立地、集中精力地做事,不要再像幼兒園的孩子那樣,在沙發(fā)上,在爸媽的懷抱中看書,當然,每次時間不要持續(xù)過長,20分鐘最多半小時就行,因為孩子的注意力能夠集中的時間比較短。這樣做,可以讓孩子在家中先體會一下成為小學生的新鮮感受。
在家可以先教給孩子一點正確的坐姿,坐如鐘,要坐得端正,人們常說“坐有坐樣”。這不是為了束縛孩子,正確的坐姿有利于孩子骨骼的健康成長發(fā)育。學習背書包的正確姿勢,讓孩子有自己背書包的意識,現(xiàn)在的孩子,書包經(jīng)常背在家長肩上,我認為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這樣不能讓孩子自然地產(chǎn)生自己肩頭的那一分責任感。
二、讓孩子產(chǎn)生“我要學習”的強烈愿望,激發(fā)孩子學習的責任感
家長在孩子入學前應把學習準備的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習興趣、培養(yǎng)良好習慣和學習能力上,應投入時間和孩子一起游戲、交談。通過各種途徑,讓孩子多看、多想、多說、多做,引導孩子進行細致的觀察、較長時間的記憶和復雜的思考,引導孩子動腦思考,動手操作。教孩子學會自己整理書包、抽屜和寫字臺等;教孩子把開了頭的事情堅持做完。但決不是提前學習小學的課程。
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主要包括:興趣、自信心、情感、意志品質等。應將孩子帶入社會、走進大自然,讓他們對千奇百怪的自然世界產(chǎn)生興趣;對身邊的事物產(chǎn)生興趣,帶他們到圖書館、博物館去,培養(yǎng)探索的興趣,以產(chǎn)生“我要學習”的強烈愿望。
家長要讓孩子明白,自己是一個挺聰明、挺能干的孩子,世界上有那么多有趣的知識,上學后自己就可以學習了,激發(fā)孩子的求知欲。
還要讓孩子對學習的艱苦有充分的認識。讓孩子知道,小學學習不再像幼兒園那樣以游戲為主。做小學生就要有學習的責任感。老師帶領我們學的東西就要學會,不是玩玩就算了。家長可借助講故事、說寓言等形式,讓孩子明白學習是一件要付出努力的事,從而使孩子做好要認真、努力學習的思想準備。
三、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能力
我們的父母在孩子進入小學前常常希望提前教孩子寫字和計算,總想讓自己的孩子多做一些數(shù)學題,多寫幾個字,而不注意在生活中培養(yǎng)孩子的主動性和獨立性。這樣的教育不是全面的,也不是正確的。一個孩子如果在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中能表現(xiàn)出主動性和獨立性,遇事有積極想辦法的能力,那么他的這些個性和智力品質,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一定會表現(xiàn)出來,化為一種學習的能力。
在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能力方面,我想再分三點談談:
1.學會自律,培養(yǎng)紀律觀念
小學是有嚴格紀律的,要求孩子有較強的自律能力,在遵守校內生活常規(guī),遵守課堂常規(guī)方面,要表現(xiàn)出主動性和自覺性。人們常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假如孩子不能學會自律,不但會影響孩子適應小學生活,而且會影響孩子學習能力的發(fā)展。
我們看到個別孩子入學后,表現(xiàn)散漫,比如不能遵守課堂常規(guī),想聽才聽,想說就說。在排隊、上下樓梯、體育活動中不能聽從老師的要求,給安全活動帶來影響,使他顯示出比其他小朋友表現(xiàn)要差一些。這樣的孩子,得到新同學認可的機會就少了,會影響孩子體驗集體生活的快樂,從而滋生出不自信的心理。再說,這樣的孩子,在課堂上,一般不能學會傾聽,學習效果會打折扣。從近期看,不能比較好地適應小學生活,從長遠看,會形成不好的學習習慣。反之,能夠主動遵守紀律的孩子,往往比較容易從學生中脫穎而出,成為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
我看到一位家長在孩子入學前,和孩子一起做上學的游戲。媽媽先扮演老師,模仿上課的情景,媽媽講故事時,我看到孩子坐姿正確,聽得很認真,然后媽媽提問,孩子舉手要求回答,得到允許后,孩子響亮地回答。然后,他們又交換角色,媽媽還給孩子機會,讓孩子糾正媽媽的錯誤。孩子在游戲中,神情非常投入。
家長不妨采用這一類方式,邀請孩子的小伙伴、鄰居家的小哥哥姐姐一起來做做這類游戲,模仿學校的紀律和禮儀,這樣來幫助孩子提前作好這方面的心理準備。
2.加強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適應小學作息制度
小學生在校時間比幼兒園長,并且有嚴格的作息時間,建議家長從現(xiàn)在起就幫助孩子調整生物鐘,以接近開學后的作息時間。
比如,從現(xiàn)在起,要堅持早睡早起,計算好孩子應該到校的時間和起床的時間。要保證孩子有10小時睡眠。
再比如,要培養(yǎng)時間觀念,做事動作要快,不要磨磨蹭蹭,訓練孩子起床后自己穿衣、洗漱、吃飯。晚上睡覺前自己整理書包,帶齊學習用品,自己洗腳、刷牙、睡覺。
這些,孩子之間差異很大,有的孩子早上不能按時起床,或來不及吃早飯,或站在校門口,家長還在往孩子嘴里喂早點。有的孩子早上起來不是積極地自己做準備,而是向家長耍脾氣,這不滿意,那不滿意,好象上學不是他自己的事,磨蹭遲到了,又哭哭啼啼。
我想訓練孩子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yǎng)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不但能夠幫助孩子迅速適應新的生活,而且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3.在人際交往中表現(xiàn)出主動性,友好、快樂地和周圍的人相處,適應集體生活
每一所學校,都會給新報到入學的孩子營造一個溫暖、快樂的氣氛。有的孩子能夠迅速熟悉周圍的同學,有的能很快得到小朋友的喜歡,有的能友好地和小朋友做游戲,這樣的孩子適應性強,在新環(huán)境中,不會感到陌生、寂寞、或退縮。
孩子的良好個性,還有待家長的長期培養(yǎng)。我們要給孩子一些結交小朋友的禮儀指導,鼓勵孩子大膽、主動認識新朋友,尊重別人,友愛地對待每一個小朋友。
開學后,家長還要經(jīng)常和孩子溝通、交流,了解孩子在校生活的感受,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入學了,家長在欣慰的同時,肩頭也增加了一分沉甸甸的責任。如果家長幫助孩子做好了入學前的心理準備,孩子們一定能迅速地愛上小學的學習生活,做一個快樂的小學生。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