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合肥晚報 2010-10-12 09:44:55
從幼兒園到小學,無論學習、生活還是社會交往,都有質(zhì)的變化,孩子能適應嗎?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許多家長都選擇把孩子送進“幼小銜接班”,希望通過提前適應小學的教育來“搶跑”。然而,不少孩子在成功搶跑一個學期后,成績卻慢慢滑落,甚至開始厭學。教育專家表示,“幼小銜接”可以給孩子適應小學助力,但關(guān)鍵是能力銜接,一味知識銜接只會適得其反。
幼教專家阮琴認為,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是相互區(qū)別而又相互銜接的兩個階段。幼兒園要為幼兒入學做好必要的準備,減緩幼小之間的“坡度”,實現(xiàn)教育之間的銜接。但真正的銜接決不是學前教育“小學化”,不是要教授多少具體知識,而是要明確入學準備的內(nèi)容,促進幼兒社會適應能力和學習適應能力的發(fā)展,這才是幼小銜接的焦點。
幼小銜接應注意5個習慣的培養(yǎng)
。1)提前預習的習慣。由于學前教育不均衡,剛?cè)雽W的孩子學習的起點參差不齊。通過預習,不但可以縮短孩子在學習上的差距,使他在課堂上顯得更自信,更有勇氣,而且可以讓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條學習的路徑,積累一些自學的方法。
(2)主動識字的習慣。對大多數(shù)一年級孩子來說,學習的最大困難是識字,而大量、機械的識字不但枯燥乏味,還會使孩子失去學習語文的信心。多采用兒童詩識字、韻語識字、詞串識字、閱讀識字等途徑,能為學生識字提供多樣的語境,有利于激發(fā)孩子主動識字的愿望。
。3)經(jīng)常閱讀的習慣。當孩子有閱讀的愿望時,家長要及時抓住這個時機,盡可能提供一些適合孩子閱讀的材料,如兒歌、童謠、童話、故事及淺顯的五言古詩,也可以是幼兒園已學歌曲的歌詞、民歌、民謠和一些外國的優(yōu)秀兒童作品、中國的《三字經(jīng)》等。選文的篇幅宜短小、富有童趣,讓“閱讀”成為“悅讀”。
。4)善于提問的習慣。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輔導孩子學習時,多啟發(fā)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對孩子的提問哪怕非常幼稚,也要給以鼓勵,逐步培養(yǎng)孩子的思維能力,不能著急。
(5)規(guī)范書寫的習慣。盡管電腦日益普及,但硬筆書寫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傳遞信息和知識的技能,寫一手好字或者寫一手規(guī)范的漢字仍是一個優(yōu)秀人才應具備的素質(zhì)之一。
幫助孩子度過“困難期”
孩子即將進入陌生的學習環(huán)境,面臨新的學習任務和與人交往,家長要助孩子一臂之力,照顧好孩子,保證充足營養(yǎng);幫助孩子解決小學中的困難,進行正確啟發(fā)、誘導;引導孩子正確處理學習與玩的關(guān)系,對待與同伴交往中的矛盾。學會商量,懂得謙讓。如果遇到難解決的問題應主動向小學教師請教。
此外,家長還要加強幼兒文明行為和禮貌習慣的培養(yǎng),鼓勵幼兒大膽與人交往。教育幼兒學會保護自己,如,不隨便與陌生人說話,遇到困難如何求助,懂得遵守交通規(guī)則等。還要幫助孩子選擇適合的學習用品。原則是有利于學習,使用方便,不影響生長發(fā)育,如,雙肩背式書包、HB鉛筆、橡皮、卷筆刀、直尺、帶磁鐵蓋的塑料文具盒。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