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作者:劉文寧 2010-12-03 11:17:18
導讀:擇校熱,在一些城市已由“小升初”向“幼升小”傳遞,它催生了知名中小學收取贊助費成了“公開的秘密”。
治本之策還是均衡教育資源,這需要政府必須靠前,更有作為,能站在為民族未來著想的立場,下決心打攻堅戰(zhàn),而不是只看到自己任內(nèi)政績。
擇校熱,在一些城市已由“小升初”向“幼升小”傳遞,它催生了知名中小學收取贊助費成了“公開的秘密”,也催生了校外培訓機構的一派繁榮。
孩子要在擇校中勝人一籌,就要在某某大賽中拿獎,就要考取什么證書,就要“蹲坑”,于是,家長把孩子趕進一個又一個校外校訓班。媒體報道說,校外培訓支出抵消了義務教育優(yōu)惠,中小學家長被動卷入“教育經(jīng)濟戰(zhàn)”,京城一學生為擇校從小學到初中的校外培訓費用達十幾萬元,還僅屬中檔水平。
擇校亂象,誰是贏家?是幾所名校自如地選好苗子,推升升學率而更加知名;是當?shù)亟逃块T扶植名校發(fā)展的“政績”;是部分校外培訓機構的“生意興隆”。
誰是輸家?是權勢、金錢在爭奪有限入學名額中屢屢挑戰(zhàn)社會公平;是孩子失去快樂的童年;是家長的身心疲憊。孩子和家長如同登上一駕飛奔向前卻方向不明的戰(zhàn)車,如同被裹挾進一場迷霧重重的賭局,押上的有孩子童年的快樂時光,有家長財力精力的極大付出?粗⒆釉谮s赴一個接一個培訓班的路上吞咽著簡單的午餐,父母明知道這實在太難為孩子,甚至懷疑“難道就非得這樣?”可少有家長敢另辟蹊徑,畢竟個人的力量遠遠對抗不了體制的力量,沒幾個人敢拿孩子無緣名校、未來發(fā)展先輸一籌做賭注。
其實,為孩子擇校而焦頭爛額的家長,最糾結的還不是錢(當然這不是學校收取擇校贊助費的理由),也不是累,而是因看不到一套成熟的、穩(wěn)定的、公平的辦事程序和政策而像沒頭蒼蠅一樣亂撞,而是擔心所有的付出并不一定真正對孩子健康成長有利,自己卻無可奈何。
西安免職校長之舉,當然是一個極好警示,只是對其它地方的震懾力有多大,公眾不敢過于樂觀。之前教育部表示,3至5年內(nèi)解決擇校費等教育亂收費,順應民意,贏得輿論一致叫好。與此同時,公眾更期待具體的時間表和有效的舉措問世。
擇校熱的根子自然在“僧多粥少”。如果好學校只有那么幾所,必然要設門檻,或錢、或權,或分數(shù)、或特長。人們擔心的是,堵住一條錢的通道,會不會將學生擠壓向其它通道,或派生出其它通道?相對“條子生”的神出鬼沒,大多數(shù)指望靠分數(shù)或特長敲開名校之門的學生,不得不加入校外培訓的大軍。所以才會有校內(nèi)減負、校外加碼,才會有教育部門祭出一道道“禁補令”,家長則不惜花錢給孩子請家教之類。
因此,還得找治本之策。規(guī)范“名校辦民校”、電腦派位等,各地為緩解擇校熱也想了不少辦法,有的效果不錯,有的效果不盡如人意。治本之策還是均衡教育資源,這需要政府必須靠前,更有作為,能站在為民族未來著想的立場,下決心打攻堅戰(zhàn),而不是只看到自己任內(nèi)政績。需要教育部門在扶持弱校上下大力氣,而不能只青睞幾所名校以致加劇名校效應——事實證明,這對均衡教育資源的目標而言,只能適得其反。
中國的父母是通情達理的,對每一步有益的教改之舉,從來不吝掌聲。而政府部門應充分體諒并珍視這些父母對教育健康發(fā)展的期待。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