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2013-08-02 12:10:21
幼升小面試除了要讓孩子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其中品德的培養(yǎng)也很重要。如果在條件相當?shù)那闆r下,一個穿著整潔得體、具備生活自理能力、懂得與人合作的孩子更受老師歡迎。
因此,在學習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品德教育必須齊頭并進。在家庭中怎樣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呢?請參照以下八種方法。
1.反射情感法
反射情感法,就是你將幼兒的感受用你的話向他表示,像鏡子一樣將他的感受反射回去。如你3歲的孩子哭著跑來告狀,說小明打了他。你同情地說:“喔,小明打了你。”把他的感受反射回去,從而平息他的情緒。再如孩子聽了大灰狼的故事,晚上可能會突然從自己房里跑出來說:“屋里有狼。”你可以說:“喔,是白天講的故事中的大灰狼嚇壞了你。”把他向你表明的感受反射回去。這樣很快就能平息他的情緒。
2.游戲法
幼兒的全部生活內(nèi)容只有一項:游戲。他們甚至把洗澡、吃飯、睡覺等都歸入游戲王國中。他們通過游戲認識世界,認識生活準則,形成道德規(guī)范。
所以家長應(yīng)和孩子一起玩,并利用游戲?qū)⒆舆M行道德教育。
游戲內(nèi)容要健康、有趣、有吸引力。游戲中的主人翁應(yīng)是好人,即正直的人,善良的人,助人為樂的人。如果游戲中有壞人,最后一定要讓這些壞人受到處罰。
例如,“醫(yī)生看病”游戲,“醫(yī)生”一定要是個關(guān)心病人,時時為病人著想,醫(yī)術(shù)高明的好醫(yī)生。“警察抓壞蛋”游戲,一定要“民警叔叔”獲勝。“媽媽和孩子”游戲,應(yīng)讓“孩子”在“媽媽”面前說實話,不撒謊……。
3.自編故事法
幼兒愛聽故事,如能針對幼兒的某些不良行為自編故事講給他們聽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有的孩子經(jīng)常把饅頭、油條扔掉,經(jīng)過多次批評仍然改不了,這時不妨編一個故事。如《簸箕里的哭泣》,這個故事的大意是被扔在簸箕里的饅頭、油條向他的主人哭訴自己的出生是多么的艱難:先由農(nóng)民伯伯把麥種種在地里,然后施肥除草。麥粒成熟后,經(jīng)過割麥揚場、去皮,再經(jīng)電磨磨成粉。最后將面粉加工,制作成饅頭、油條等。它們多么希望被人珍惜啊,可是現(xiàn)在卻只能在垃圾堆里哭泣。通過這個小故事,讓孩子懂得愛惜糧食,并改掉浪費的壞習慣。
自編故事要注意:①有針對性;②有情趣,并具有感情色彩;③與一定的行為訓(xùn)練相結(jié)合。
4.榜樣示范法
幼兒喜歡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所仿效。所以,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楷模。夫婦間的矛盾不應(yīng)在孩子面前暴露。父母不在孩子面前隨便議論別人。涉及一些是非問題,要認真給孩子講清道理,讓他明白對在哪里,錯在哪里,不要含糊其辭。父母說話要算數(shù)。
5.自我管理法
從孩子能獨立行走的那一天起,凡孩子自己能做的事,鼓勵他自己去做,并且讓孩子覺得做這些事是光榮的、有趣的。要以“力所能及”為原則,“養(yǎng)成習慣”為目標。如果孩子做得不好,不要責罵,而要告訴他如何做才能更好。
6.行為約束法
要從小約束孩子的行為。如父母在家學習或休息時,孩子不要吵鬧,在公共場合不要隨地大小便或亂扔?xùn)|西,如果孩子隨便扔廢紙,家長不要代撿而要鼓勵孩子自己拾起來丟進垃圾箱。這樣慢慢地使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時時提醒孩子,不要因為他的某些行為損害別人。
7.暗示法
暗示法可分為語言暗示、榜樣暗示、情境暗示、藝術(shù)暗示等。其中運用量廣泛的是語言暗示。如父母帶孩子去串門,會這樣暗示孩子:“你見到李叔叔應(yīng)該怎么說?”孩子就會說:“李叔叔好。”這就是語言暗示。這種暗示運用得很普遍。
8.故意忽略法
所謂“故意忽略法”就是當孩子做出父母不希望的事情時,父母不用責怪、批評去強化孩子的這一行為,而是用忽略法去淡化它。具體作法有:看別處,與別人說話;打呵欠,表示無興趣;走開,不聽;做其它事,不用目光接觸;不給以回答?傊,不去注視你不喜歡的行為。如媽媽去幼兒園接孩子。媽媽要兒子穿上大衣,兒子不但不穿,還說:“你是豬!”如果媽媽阻止他:“不許這么說!”那么孩子會“豬!豬!豬”地接著罵。這時,如果你裝作沒聽見或干脆走開,孩子的行為得不到強化,自然也就不會再罵下去。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