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是特殊的商品,一頭連著教育,一頭連著市場。長期以來,校服的外觀、安全、價格等問題一直都是人們關注和“吐槽”的對象。
今年早些時候,教育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等4部門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系統(tǒng)構建了我國中小學校服管理的制度體系。《意見》的出臺,是否為我國校服生產、采購、使用各環(huán)節(jié)中長期存在的問題提供了破解之道?怎樣才能讓學生穿上既舒心又放心的校服?針對這些問題,記者對教育行政管理人員、教育裝備研究人員、中小學教師、家長等相關人員進行了采訪。
學生穿校服,是否應該?
學生穿校服,似乎天經地義,這也是人們討論所有有關校服問題的基本設定?蓡栴}是,為什么要穿校服?
“校服能夠規(guī)范學生行為。校服作為一種校園文化符號,通過創(chuàng)設一種環(huán)境氛圍,可以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感染、陶冶學生。學生穿上校服,就會感受到一種無形約束,就會時刻提醒自己要遵守紀律,注意言行,維護自身和學校形象。”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張又偉說。
上世紀90年代,美國長灘學區(qū)在實施校服政策后,第二年其校園犯罪率、打架事件有了明顯下降。美國教育部當年的報告認為,校服政策的實施有助于改善學校安全狀況和學習環(huán)境。
“作為一名家長,我認為中小學應大力提倡學生穿校服。”北京市第一實驗小學二(5)班張琪佳的爸爸張鵬表示,穿校服有利于校園的整潔,避免異樣的色彩干擾孩子課堂上的注意力,還能避免穿著上的攀比,減少學生因家庭貧富不均而產生的歧視與偏見現(xiàn)象。
北京市十八中學教師劉靜認為,校服更是一種校園文化載體。它的魅力,在于全校學生統(tǒng)一格調、類型、著裝,表現(xiàn)和諧、和美、和韻。遼寧省教育裝備中心主任肖京同樣認為,中小學校服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園內外一道移動的亮麗風景、一組流動的文化符號和一股舞動的青春風尚。
“校服可以直接反映學校的文化特色和辦學理念。通過統(tǒng)一著裝的校服,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意識、榮譽意識、審美意識等。”江蘇省泰州中學殷榮安說。
校服難看,怎么破解?
校服不好看、不時髦、缺乏個性,一直為人們所“吐槽”。這些穿在廣大青少年學生身上的校服,為什么就不能做得漂亮一些呢?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在3505個受訪者當中,82.6%的受訪者穿過寬松運動式校服,51.2%的受訪者直言這樣的校服“丑”。過半的受訪者認為,寬松的運動式校服讓學生缺乏青春朝氣和自信,甚至有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這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性別觀念。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陳東升認為,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是校服用戶的代言人和選購指導方,必須加強對采購單位指導,不得違反市場原則采取“定點”、“定商標”等方式干涉交易。教育、質監(jiān)、工商部門還要嚴查對本地校服生產企業(yè)進行地方保護的行為,充分保障校服市場公平。
“還要發(fā)揮政府定向調控職能,對家庭貧困學生、革命烈士子女、孤兒、殘疾兒童等,采取多種措施無償提供校服。有條件的地區(qū),可由地方政府向中小學生無償配發(fā)校服,并優(yōu)先配發(fā)給農村地區(qū)中小學生。”陳東升說。
徐攀認為,中小學生身體發(fā)育較快,校服更新?lián)Q代也較快,為配合生態(tài)文明建設,努力降低資源能耗,減少家長重復支出,應鼓勵各地探索校服以舊換新、以小換大等回收利用機制。而禮服式校服,則可采用學校統(tǒng)一購買供學生循環(huán)使用的模式,以節(jié)省支出。
校長說
校長莫在校服管理上“偷懶”
■李桂強
作為中小學生穿著的服裝,校服除了一般服裝所具有的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外,還應該具有一個特殊的功能——教育功能。如,校服可以增強學生的歸屬感,代表著規(guī)范,體現(xiàn)著身份平等,意味著秩序和紀律等。
作為校長,我當然想把校服從推動學校文化建設進而實現(xiàn)學校教育理念的高度來考量,但現(xiàn)實中卻遭遇到諸多尷尬。譬如說校服的款式和質量問題,“毒校服”挑戰(zhàn)的是法律的底線,“丑校服”則是對大眾審美情趣的不恭。現(xiàn)實中沒有哪位學生愿意穿上“丑校服”,更沒有哪個學校愿意讓學生穿上“丑校服”,但是現(xiàn)實中為什么還會出現(xiàn)“千校一面”、“千人一款”甚至是“丑校服”的現(xiàn)象呢?在我看來,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與地方保護主義有關。在我國,校服行業(yè)的興起也就是最近十多年的事情,其市場準入、管理體制等方面有其天生的盲點,這就為地方保護主義的滋生提供了溫床。近年來,隨著社會民主與法制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加強了對采購單位指導,但違反市場原則采取“定點”、“定商標”等方式,對本地校服生產廠家進行地方保護的行為依然存在,去除地方保護“壁壘”對于校服行業(yè)而言依然任重道遠。因此,當務之急是要切實加快法治建設步伐和實現(xiàn)政府職能轉變。
二是與市場經濟的本質有關。目前,全國各地普遍采用由學校代收費直接向生產廠家采購的模式,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凸顯學校特色。要想實現(xiàn)“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的理念,校服設計費用可能要提高,即便學校加強校服采購公示,向學生和家長公示中標企業(yè)、校服質量標準、采購流程、采購價格等方式,也很難將校服的價格降下來。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場經濟決定了校服生產廠家最終必然要追逐利潤最大化。一所規(guī)模稍大一點兒的中小學校。學生總人數(shù)也就2000人左右,從“我的校服我做主”的理念出發(fā),校服生產廠家很難進行規(guī);呐可a,那么其單件校服的生產成本就很難降下來,“物美”和“價廉”很難兩全。針對這一難題,可否借鑒政府補貼家電行業(yè)、農機系列產品的模式,也對學校或校服生產廠家進行一定的補貼?
三是與極少數(shù)學校的“懶政”有關。當下,教育“懶政”不同程度存在于各級各類學校。如,多年以來,在中國的校園里,“校服=運動服”,似乎已是顛撲不破的“真理”(當然,“運動服”≠“丑校服”)。如此簡單操作,無疑是對學生的一種極大傷害。“懶政”的表現(xiàn)是處理問題簡單化、隨意化,其深層原因是少數(shù)學校不敢擔當、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因此,在校服管理工作上,學校要義不容辭地擔當責任,做好學校應該做好的事情。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