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lián)網 2016-08-04 17:05:59
擁有一種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有利于孩子學習效率的提高。而家長又應該正確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呢?
“我的夢想是成為小提琴演奏家,可是那個年代根本不現(xiàn)實,F(xiàn)在我要培養(yǎng)自己的女兒來幫我完成這個心愿。”
“院子里那幾個小朋友考試都是前幾名,我的孩子居然還有一門功課不及格,我怎么出去見人啊,真丟臉!”
的確,很多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的問題上一直持有這些觀點,并且也是這樣實施的。正所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一位家長都對自己的孩子寄予了殷切希望。在這里,“龍”和“鳳”成為了家長為孩子制定的終極培養(yǎng)目標的代名詞。然而,事實上很多孩子并不“買賬”,他們似乎鐵了心要跟家長“對著干”――不愛學習、不想去學校、不參加培訓,甚至不和家長說話,不理會家長為自己所做的一切。
孩子到底怎么了?其實,并不是孩子們不懂事、不理解父母用心良苦。孩子雖小,但他們也有自己的思維和自己的觀點,如果家長強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學習、生活,把孩子當成完成自己夙愿的工具,孩子當然會感到壓抑、憤怒,對父母不滿。當孩子認為學習是為父母而不是為自己的時候,他們就很難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對生活缺乏熱情,家長也會感到失望。
那么,家長到底應該為孩子設立什么樣的培養(yǎng)目標呢?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育研究專家泰勒貝克認為,根本目標是培養(yǎng)一個有獨立能力的人。其中最關鍵的是四種能力:自我感知能力:即能夠明了自己的內心情感,清楚自己的情緒變化;自我激勵能力:即在悲觀失望、意志消沉時能及時調整自己,重新振作起來;領導和合作的能力:即能夠適應社會,與他人和諧相處、有效合作,具備解決和化解矛盾、激勵團隊的能力;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即能夠保持終身學習的信念――這些素質遠遠比一次考試考了多少分、在班上排第幾名、考上某所大學重要得多。
如果孩子沒能使家長如愿以償,家長應該怎樣看待呢?專家有這樣一個小測試,家長們可以問問自己:“我的孩子雖然沒有達到我定的目標,但孩子生活得很快樂,他很努力地學習,與同學相處融洽,并且樂于為社會服務。對這樣的孩子,我還有什么不滿足的呢?”的確,對孩子的未來充滿希望和幻想本身并沒有什么錯誤,關鍵是家長要使自己接受孩子長大后成為一個獨立個體,這才是“真正的希望”。
正確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有賴于家長正確的教育方式,方法對了,家長們就不用擔心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的問題了。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