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6-08-15 13:09:24
五、故事教學法
故事是深受幼兒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其曲折的情節(jié)、生動的人物引人人勝,吸引幼兒與故事的主人公一起排憂解難、分享喜悅。因此,若能充分發(fā)揮故事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往往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語知識可以滲透在故事中,成為故事內容本身的一部分;英語歌曲和兒歌可以是故事的拓展和總結,深化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英語標志可以是對故事的說明和注釋,提醒故事發(fā)展的時間、地點;英語旁白可以是對故事的解釋和插述,理清故事發(fā)展的脈絡等。如在教“Comein,please.”與“goout’'短語時,教師先為幼兒講故事:兔媽媽去買菜了,兔寶寶在家等候,卻來了一只大灰狼要兔寶寶開門,兔寶寶發(fā)現(xiàn)是大灰狼,一起將大灰狼趕跑了。講述中,教師將“Comein,please.”和“goout”穿插其中,幼兒對此非常感興趣,不知不覺竟然全部掌握相關詞句,且印象極深。又如在教單詞“turnip”時,教師在引入時先說:“I’marabbit.I’mveI’yhungr’y.1wan‘somethingtoeat.”引入這個情節(jié)后,帶領幼兒復習各種已學過的食物單詞,這時教師再說明白已仍然很餓(“I’mstillhungrynow.”),巧妙地出示食物蘿卜,引出新的單詞“turnip'’的學習,進而引出《拔蘿卜》這一故事。幼兒與教師在共同參與中很有興趣地學習了新的知識。
作為幼兒的第二語言的學習,英語不應當是組成故事的唯一語言,在更大程度上,它只是故事的一個組成部分,目的是讓幼兒在掌握故事的過程中習得語言。因此,運用故事教學法時,情節(jié)不宜過于曲折,人物不宜過于復雜,否則幼兒的注意力傾注在理解故事內容本身上,就會無暇顧及和學習滲透在故事中的英語知識。這不是故事教學法的初衷。
六、情境教學法
幼兒的語言學習是在情境中發(fā)展和成熟的,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加以聯(lián)系、操練,幼兒才能真正發(fā)展起用語言進行交往的能力,也才能夠實現(xiàn)語言學習的最大價值。幼兒的思維發(fā)展水平有限,一定的情境可以為幼兒回憶、提取語言提供一定的線索,并在情境線索的指導下進行語言的編碼轉換。這是因為幼兒在儲存語言時,往往將語言運用的情境和語言知識本身整合進記憶結構中。
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多種多樣的,可以通過場景的布置、道具的使用、角色的扮演等來營建仿真的情境。在這種情境中,氣氛烘托效果明顯,幼兒身臨其境地在角色互動的過程中操練語言知識。如在“娃娃商場”活動中,引導幼兒說英語:“CanIhelpyotI?”“l_towHulohisit?”“Hereyot】are.”……又如在“娃娃家”角色游戲中,教師當一會兒客人,引導幼兒說:“(;pinein,please.”“Wouldyoul-ikesomewater?”“You’rewelcome.”……此外,還有醫(yī)院、餐廳、理發(fā)店、打電話、生日晚會、買水果、在動物園、在百貨商店、吃午飯、看醫(yī)生、去學校、下課后等諸多情境。通過玩角色游戲,幼兒所學語言在游戲中得到鞏固、練習,久而久之就培養(yǎng)了他們的英語思維能力和運用能力,并解決了容易遺忘的弊病。還可以利用直觀道具如實物、圖片、模型等讓幼兒接觸形象事物,通過觀察這些事物進行聯(lián)想、想象,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在頭腦構造的情境中進行語言知識的模仿、練習和運用。
相對其他教學方法來說,情境教學法注重語言知識的運用,讓幼兒在使用的過程中感受語言、體味語言。因此,情境教學法應該給幼兒足夠的空間來練習,并把一些日常生活用語、常見短語滲透在幼兒與同伴、幼兒與教師的語言交往中,促使幼兒在反復操練和模仿中獲得語言發(fā)展。
總之,教學方法的恰當選擇與運用,是教師創(chuàng)造性與教育藝術性表現(xiàn)的主要形式。教有定則,但教無定法。每個教師都應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對象和實際條件,以及個人的教學風格和特長,整合各種不同的教育要素,確定不同的教學方法。當然,上述幾種英語教學方法并不是彼此孤立、互相排斥的,英語教學活動應該以一法為主,多法配合,靈活地運用各種手段,實現(xiàn)各種方法的優(yōu)勢互補,從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活動中每一分鐘的作用。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