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作者:@佚名 2017-09-12 19:50:25
幼兒提供愛和關心他人的機會。我曾見過許多次這樣的情景,父母將孩子送到嘴邊的糖果、餅干推開,讓孩子自己留著吃,我也曾聽過孩子這樣跟我抱怨,"我想給媽媽捶捶背,可媽媽說不用了。"成人好意的拒絕使孩子失去了實踐愛心的機會,從而使幼兒的愛心表達流于一種禮貌或不再出現。理解了什么才是愛并懂得了如何去愛,還要有機會去實踐,否則幼兒習得的良好行為就會逐漸消退,不能形成品德習慣。亞里士多德認為品德形成的途徑是"習慣成自然"。的確如此,只有給幼兒多提供表達愛的機會,使他們習慣于對他人表達愛心,愛才會成為他們自然擁有的良好品質。
二、注重活動,培養(yǎng)幼兒親社會的行為能力
親社會行為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通過說教就能形成的。它只能在幼兒自己參與的活動中,尤其是交往活動中,不斷實踐、感受、體驗,日益積累直接經驗和情緒體驗,過程中逐步形成發(fā)展的。根據幼兒的認識水平、心理特點,我認為培養(yǎng)的主要內容為分享行為、助人為樂行為、合作行為等。
1、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
分享行為是指把自己的快樂和需要與他人聯(lián)系在一起,克服自我中心,學會把自己的快樂分給別人,與他人共同享用屬于自己的東西。幼兒剛入園,我先采用“平均制”,即生活中,事物平均分配,學具、用品每人一份,游戲中玩具人人都有,不獨占,并及時評價,使良好的行為在班上產生正效應。然后進行“分享”教育。使幼兒在集體活動和生活活動中認識到他人的需要,學會關心他人,逐步理解、表現分享行為,并給予及時的表揚和贊賞。在“大家玩”的活動中,我請小朋友把自己家里最好的玩具帶來,并在同伴面前當眾介紹和表演,還配以教師生動、有趣的小品表演。最后啟發(fā)幼兒把玩具交換著玩或幾個人玩一件玩具,在這樣的活動中,孩子們興奮地全神貫注地看著同伴的玩具表演和積極地向同伴介紹自己的玩具,體驗著“大家玩”的樂趣,學習著怎樣一起玩的行為方式。從而順利地使“有玩具大家玩”的要求在活動中轉化為孩子“希望同伴分享自己玩具”的自我需要。平時,故意設置障礙,“圖書不夠怎么辦?”“新玩具太少了怎么辦?”讓幼兒討論后再進行活動。以后,就有許多幼兒把自己最喜愛的玩具、物品帶到幼兒園來,與小朋友一起玩,促進了分享行為的保持、延續(xù)和發(fā)展。
2、助人為樂行為的培養(yǎng)
助人為樂行為就是指培養(yǎng)孩子以幫助別人做事作為自己很快樂的事情的行為。獨生子女在家中大多數事事由成人做,而在幼兒園的集體生活許多事則由自己動手,同時,幼兒與他人之間有著頻繁的接觸,需要他們建立良好的互助互愛關系?墒俏覀儏s常常看到椅子倒了沒有人扶,為了自己要玩的玩具打人、搶玩具的事屢見不鮮。由此,我們要運用形象的教育手段幫助幼兒盡快確立良好互助思想。其培養(yǎng)應貫穿于幼兒一日活動及幼兒發(fā)展規(guī)律的始終。首先幫助幼兒樹立正確思想。我們結合故事《雷鋒的故事》、兒歌《共傘》、看圖講述《小雞和小鴨》等富有感染力的教材的教學。這樣,幼兒會漸漸明白,幫助別人是一種良好的行為,你可以為別人排憂解難,別人會因為有你的幫助而高興,當你遇到困難時,別人也能幫助你。我還精心設計“大帶小”、“找快樂”、“小助手”、“小小值日生”等活動,培養(yǎng)孩子助人為樂的行為。其次及時表揚,積極誘導。心理學認為,一種行為無論好壞,只要它產生后受到鼓勵,那么這種行為就容易再現。因此,對于孩子助人為樂的行為,我們應及時地表揚,哪怕是件不起眼的“小事”也應如此。如我班來了插班生,我鼓勵大家多關心、幫助新朋友,經過一段時間的鼓勵表揚,我發(fā)現班上涌現出許多好人好事,有的小朋友主動地帶新朋友上廁所,幫助他找水彩筆、系鞋帶。長期下來,幼兒就形成了助人為樂行為,F在幫助同伴穿衣,扣鈕扣、梳頭、系鞋帶、為班集體服務,拾到手帕找還丟失者等已成為習慣。
3、合作行為培養(yǎng)
合作行為是指為了共同的目的,共同努力完成某項任務。從而體會合作的快樂與效率。在現代社會里,人們之間的協(xié)作非常重要。為適應時代和社會的需要,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行為,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具體目標。多給幼兒提供合作的機會,讓幼兒立即合作、學會合作、主動合作、體驗合作的樂趣與效率。如通過談話“如果合作不好會出現什么情況呢?”孩子們說:“會做不好事情”、“會浪費時間”……于是,我們有意識地組織符合幼兒年齡特點,能引起合作動機的各類游戲,引導孩子們來嘗試進行合作,如在手工操作活動中,讓幼兒合作畫畫、合作完成作品;在體育活動中分組進行比賽;讓幼兒一同洗刷墻壁等。通過一些游戲中,日;顒觿(chuàng)設合作的機會、情景,培養(yǎng)幼兒互相,互相合作的精神。孩子們在合作中又遇到了新問題:兩個人或兩個人以上都要做同一件事時,該怎么辦?我們又帶領孩子們去參觀了“麥當勞”快餐店,在快餐店里,做漢堡的叔叔阿姨們也是分工協(xié)作的。他們有的負責切面包,有的負責炸雞腿、有的負責包裝,孩子們請工作人員來談談,他們是怎樣分工合作的,工作人員中的—位“麥當勞”姐姐對孩子們說:“不管做什么事情,大家都是為了完成一項工作,如果都想做同樣一件事情的話,可以進行協(xié)商,先你做,過一會兒再交換,這樣大家就都有機會做了。”
一番話使孩子們一下子明白了許多,在這種環(huán)境中,通過眼見為實的參觀,又出孩子們所喜愛的、新鮮的形象說出這些道理遠比我們在課堂上苦口婆心地反復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三、建立“參觀園地”,獲取家長支持。
為了進一步深化社區(qū)教育活動,增強教育效果并獲取家長的支持與配合,我們在班里設置了“參觀園地”,每次參觀活動后,我們請孩子們回去向爸爸媽媽口述參觀的見聞和懂得的道理,請爸爸媽媽筆錄后帶到班里,老師將記錄內容布置到“參觀園地”之中。這一活動深受孩子們與家長的歡迎,一方面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使孩子們不僅參觀時認真看,仔細聽,參觀后還要進行回億、復述,加深了印象,鞏固了活動效果。另一方面也使家長進一步了解了幼兒園的活動情況,以便更好地進行配合。同時,也為家長與幼兒的合作行為創(chuàng)造機會,有利于幼兒合作性的培養(yǎng)。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