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7-10-09 14:37:47
所謂“懂得”
一不外乎是“共情”(文末附兒童必背古詩詞)
1
在今年的新版教材中,大大提高了古詩文的占比。
與此同時有人支持有人反對,我們到底應(yīng)不應(yīng)該讓孩子學(xué)古詩、背誦古文?
我的同事一直說:"孩子不理解的東西,你讓他去背有什么用?
難道你忘記了自己小時候被強制背誦不理解的東西是多么痛苦嗎?
為何要把這種痛苦強加給孩子?”
這是用大人“有用無用”的價值觀念來評判孩子的世界,我不贊成,但是面對周圍功利性的環(huán)境,我又不能充分地批駁這種理念。
而后,題主向廣大網(wǎng)友們提出了四個疑問,相信這也是許多家長的疑問:
你小時候討厭背誦教材里的古詩詞、古文嗎?有沒有覺得很痛苦?為什么會討厭或者喜歡呢?
讓孩子背誦他們根本不懂的古詩詞,你覺得有用嗎?或者說,你會讓孩子去背那些你覺得有用的東西嗎?為什么呢?
如果你會讓孩子背誦古詩詞,那么你覺得背誦對于孩子的意義是什么呢?
成人世界里經(jīng)常要討論做一件事是否有用,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以后用不到的東西,孩子就不用學(xué)了?
2
一石激起千層浪,沒想到題主的提問下方竟有四千多個回復(fù)。有這么一句話一下子火了:“為了長大了以后我們面對三千世界里的無數(shù)美景時,腦子里出現(xiàn)的不是“哇靠”,“牛B”,而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詩能帶給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念初中的時候,納蘭性德還沒有被許多人了解,而那時候的同桌非常喜歡古詩詞。某天午休看到她在偷偷啜泣,一問緣由才知道是讀到納蘭的悼亡詞被感染。
后來古裝劇盛行,許多人把“人生若只如初見”或是“當時只道是尋常”掛在嘴巴、寫在社交軟件上,我總能想起她,仿佛時空的縫隙里能夠心照不宣地有一絲會意,不經(jīng)意間就會想起她念起“一片傷心畫不成”的樣子。
詩詞帶來的影響深遠而緩慢,譬如許多人都是年過二十才能略略察覺詩歌的美,又或者是有所經(jīng)歷、有所領(lǐng)悟,才能在寥寥數(shù)詞中發(fā)現(xiàn)深情。
3
于是有人說:
我想,讓孩子從小讀古詩詞的意義不外乎是,我告訴你我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樣的,我告訴你古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樣的,你可以認同,亦可以嗤之以鼻,而這些需要你自己先去體會“共情”的妙處。
畢竟生活是草蛇灰線,伏延千里,詩意也是。
亦有人說:
古詩離我們并不遙遠,它們記錄的是詩人的日常生活,承載的是他們的離合悲歡,描繪的是他們眼中的大千世界,表達的是他們心中的凌云壯志。
這些詩歌或高亢激昂,或低回婉轉(zhuǎn),或金戈鐵馬,或青山綠水。他們的存在是古人活過的證明,是生命燃燒后留下的痕跡。也許孩子們小的時候并不能太理解詩歌的一絲,但是總有一天、總有一處風景、一種心情,會讓你覺得只有用那句詩才能形容。
他們總會知道什么叫“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他們終將明白什么是“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他們必定懂得什么是“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到那一天,他們一定會發(fā)現(xiàn),之前不懂得那些詩,是因為還沒有過詩人那樣的經(jīng)歷和感受。
從古至今,雖然人的生活節(jié)奏變得越來越快,但是對理想的追求、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對美好的期盼始終如一。我們和古人的精神連接并沒有斷裂,靈魂相通的時刻,詩歌就是我們的使者。
腹有詩書氣自華。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xué)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