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4-17 20:03:45
父母通常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人格,能夠看到并接納孩子的不一樣,允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在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孩子自由選擇,如他怎么玩,畫什么,選擇自己喜歡的玩具、衣服等比較個人化的生活內容,允許孩子做符合年齡特點的相應決定。
比如,你不能因為尊重孩子,把生不生二胎的決定讓一個六七歲的孩子來做最后一票的決定權。然而,你可以讓他選擇衣服鞋子的顏色,可以允許他以自己的方式來拼樂高,而不是一定要拼出一個看起來多么漂亮的東西等。
孩子精神相對自由,對于對錯不過分糾結,靈活處理事情,能夠接受拒絕、也能夠拒絕別人等。因為作為人這個主體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表達。因此,負面情緒體驗恰恰相對較少,尤其是缺少加諸成人評判的,比如羞恥或過分地自責、愧疚這些限制人心靈的情緒。他就更可能和別人創(chuàng)造出“我們”這樣一種滋養(yǎng)的關系。
當然,這種“我們”的關系并不容易達到,可以作為一個目標去努力。塵世中的你我都需要不斷地學習和自我覺察,向這樣一種精神上相互滋養(yǎng)的關系靠近。
有一條定律叫“自己的孩子怎樣都可愛”,講的就是自己的孩子怎么看都好,哪怕脾氣小暴、不禮貌或者有各種壞習慣,你都能“睜一眼閉一眼”。但是,客觀的說,身為父母,要為了孩子的未來著想,做好榜樣,當發(fā)現孩子的各種“壞”習慣時,請及時審視自己,與孩子一起共成長。
[金屬質感分割線]
如果你還沒有放棄你的孩子,
請一定要做到下面這件事。
1
平等溝通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基礎
如果一個家庭環(huán)境里,彼此沒有溝通或者是溝通很少,那么一定會有很多誤會,就像表姐家里,琳琳覺得媽媽不理解她,但是她從來沒說過,我表姐也從來沒多過問。
在很多家庭里,溝通少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總是高高在上,說一不二,也不管孩子到底愿不愿意,有沒有超過孩子的能力范圍。而良好的親子關系一定是建立在良好的溝通基礎之上的,而不是“一堂之言”,這樣只會讓加劇親子沖突。
聽孩子把話說完
讓孩子把話說完,這聽上去很簡單,可事實上,有一部分父母卻很難做到,總是孩子剛要說點什么,就被他們無情打斷,尤其是在孩子犯錯之后。
就事論事
孩子什么地方做的不好,就把這件事錯的地方明確給孩子指出來,別抓著他過去的錯誤不放,翻舊賬只會引起孩子反感,然后跟你頂嘴,導致無法正常溝通。
給予孩子積極的回應
每個父母都希望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孩子能積極回應。孩子也一樣啊,他們也希望能得到父母的支持和肯定。這會讓他以后遇到困難時,主動來跟你溝通,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2
定位明確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重點
不做“統治者”,學做“輔助者”
在教育孩子上,父母總喜歡站在領導者的位置指點江山,孩子報什么興趣班,買什么輔導書都是自己拍板決定的,完全不征求孩子的意見。這樣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覺得你高高在上、脾氣暴躁威嚴,對你有畏懼感、敵視感,自然不會跟你交心,你的話孩子也不會真的聽到心里去。
可如果你不給孩子自由,用親情來將他綁架,那樣孩子和關在動物園的動物又有什么太大的區(qū)別嗎?
比起獨裁者,孩子更需要一個輔助者。當孩子遇到難題,跟他一起想解決問題的辦法,給出建議,不替孩子做決定,把更多選擇的權利交到孩子自己手里。
不做“裁判”,學做“拉拉隊員”
裁判的工作,是時刻盯著場上的每一位運動員,看他們有沒有犯規(guī),一旦犯規(guī)就要受到嚴厲的警告、處罰,毫不留情。而拉拉隊員,則時刻保持著燦爛的笑容,關鍵時刻給隊員加油鼓勁,吶喊助威。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很多事情都有第一次,第一次吃飯,第一次穿衣,第一次上學……而在這過程中難免會犯一些小錯誤,如果父母不是鼓勵,而是潑冷水,甚至加以指責和懲罰:“你怎么這么笨,走個路都能摔倒”、“上次不是教會你怎么拿筷子嗎,怎么還不會!”
這些批評除了讓孩子對你厭惡,沒有任何好處。如果你換個方式去說,也許會更好,比如:“孩子,如果你走路得慢一點也許就不會跌倒了”、“爸爸以前拿筷子也用了很久,你知道最后我怎么學會的嗎?”
當他在這些事情上做得不好的時候,父母的鼓勵、加油,能幫孩子很好地建立起自信心,用輕松的心態(tài)不斷嘗試。
在我們所接觸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因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成為好人和壞人的,教育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差別。
——英國教育家洛克
給孩子安全感,讓孩子體會到家是溫暖的港灣,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不僅是建立親子關系的“良藥”,也是讓他走上人生巔峰的臺階。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