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4-18 14:50:52
十二歲的小莉是一個緊張而又愛哭的女孩子。
她的表妹小珊來跟她住了一個假期,暑假快結(jié)束時,就要回家了。小莉非常舍不得,眼淚汪汪地對媽媽說: “珊珊就要走了,以后又是只有我一個人了。” 媽媽很輕快地說:“你會另外再找到一個好朋友的。” 小莉回答說:“可是我還是會很寂寞的。” 媽媽開始安慰她:“過不了多久,你就會忘了。” “啊,媽!”小莉說著就哭起來了。媽媽生氣了:“你都快念中學了,還是這么愛哭。” 小莉狠狠地瞪了媽一眼,跑進臥室里,哭得更傷心了。
照理說,這樣一個場景會有一個圓滿的收場的,結(jié)果卻以一個小小的悲劇結(jié)束。
原因在那里呢?原因在于,孩子長大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就有了對于友情、親情的渴望。他們會對自己的感情需求很在意的。然而,處于成人的世故與冷漠,他們往往對孩子的這種情感需求很不在乎。這樣,他們就會忽視孩子的感覺,對孩子細小的情感波動表現(xiàn)冷酷。這樣一種對待孩子的情感的反應(yīng)方式顯然不利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
事實上,孩子們最需要的,就是我們對他的重視,哪怕是當時的實際情況一點也不嚴重,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蛟S在故事中的母親看來,女兒不應(yīng)該因為與表妹的分離就流淚哭鼻子,但是她的反應(yīng)卻不應(yīng)該沒有同情。搜好家庭公眾號:haojiating-111關(guān)注!可加個人微信:2423433900交流!
做母親的應(yīng)該這么想:女兒很難過,我應(yīng)該盡最大的努力來幫助她。盡量設(shè)法使她知道我明白她內(nèi)心的感覺.如果這樣想,她就可以用以下方式來安慰女兒: “珊珊走了,教人覺得很寂寞。” “你們倆這么要好,真舍不得讓她走。” “你會想她的。” 這種反應(yīng)使父母與孩子之間產(chǎn)生親密的感覺。孩子的內(nèi)心感受一旦被父母了解了,他的寂寞和情感創(chuàng)傷就會消失。
父母對于孩子的了解和同情是情感的繃帶,可以治愈孩子受了損傷的自我。
這種策略可以應(yīng)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媽媽最好是能夠在家歡迎他。這時,她不宜提出答案千篇一律的問題來問:
“學校怎么樣?” “很好。” “你今天做了些什么?” “沒做什么。” 相反,媽媽所說的話應(yīng)該表達出她很了解孩子在學校所受的考驗和苦難: “看你的樣子,今天的功課一定很重,” “你一定巴不得趕快放學。” “回到家里很痛快。” 如果媽媽不能在家迎接孩子回家,留一張便條說明自己在何處,對撫慰累了一天的孩子的情感來說,效果也很好。
有一些父母喜歡以寫信的方式,來加深他們與孩子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因為寫信比較容易表現(xiàn)他們對孩子的愛和重視。也有一些父母喜歡用微型錄音機,將要對孩子說的話錄下來,孩子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聽。總之,類似這樣的留言方式,可以增進孩子與父母在心靈之間的零距離,讓孩子真正的生活在一個充滿愛與安全的環(huán)境里。
3、像你這個年齡的時候,媽媽也曾痛苦過。
許多成人在為人父母之后,就擺出一副長者的架勢,試圖扮演領(lǐng)導(dǎo)者的角色,這真是一件奇怪而不幸的事情。他們認為自己必須有一種父母的模樣,事事顯得胸有成竹、有主見、有把握。沒有缺點、沒有煩惱是他們理想中的自我。他們甚至會忘記自己也是一個普通人,和孩子沒有什么兩樣。
他們會刻意地回避自己過去作為“凡人”的經(jīng)歷,根本沒有勇氣告訴孩子自己過去的真相和現(xiàn)在的真實感覺。
也有一些父母,因為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就無論在什么時候,無論自己是何感覺,只要孩子有需求,就那自己拋在一邊,無條件地接受和忍受孩子,隨時隨地為孩子做出犧牲。這樣的父母必定會做出虛假的行為、虛假地接受孩子的要求。
然而,這樣的虛假行為不僅使自己難受,當孩子感受到了以后,他就會因為父母發(fā)出的語言信息與父母發(fā)出的非語言信息的矛盾而倍感困惑。這時,孩子就會處于進退兩難之境.如果孩子被頻繁置身于這樣的情景,就會使孩子經(jīng)常蒙受“考驗”,使他們承載沉重的焦慮與負擔,導(dǎo)致不安全感的發(fā)生。
另外一些父母則完全是另一種類型,他們通常會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的感受。
比如,當孩子在面臨困難的時候,孩子會覺得緊張,很害怕。這時,這些父母就會坦然地跟孩子說:“是啊,爸爸媽媽也很害怕.”、“是啊,爸爸媽媽在你這個年齡的時候,也很痛苦過。”這樣,孩子就會想,既然連大人都會害怕,也會痛苦,那我也不必因為害怕、痛苦就覺得難為情。孩子對一些不良的情緒就不再抗拒,而是坦然接受。大家都能想像,對于某件事物,如果是抱著抗拒的心理,一定是處理不好的;相反,如果敢于勇敢地面對,才會處理得恰到好處。
如果父母不羞于承認自己的感受,就自然會解除孩子的抗拒心理。接下來,父母再講一些自己是怎么處理這些事情的例子,孩子自然就有了榜樣。這樣的親子交流,既消除了孩子的不良心理,又拉近了父母與孩子的距離,做父母的為什么不大膽嘗試呢?
事實上,與孩子作親密的情感交流的另一個秘方,就是對孩子表現(xiàn)出自己的坦率和真誠,獲得孩子對我們的信任,成為孩子的摯友,把握孩子的內(nèi)心,有的放矢地引導(dǎo)孩子。
要做到這一點,父母應(yīng)該從內(nèi)心深處承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有自己的情感深度的、理智的人.
雖然有些問題很難向一個不成熟的孩子解釋清楚,但是,如果父母能夠坦誠自己的觀點,單單你的態(tài)度,就會贏得孩子的心.
實際上,告訴孩子父母的真實體驗,不僅能贏得孩子對你的信賴,同時,由于父母本人的真實生動的經(jīng)歷往往比起陌生偉人的壯舉,更加貼近孩子的生活,因而更具有獨特的震撼力,孩子更容易從中學到面對困境與坎坷的方法與精神。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