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4-19 12:33:53
孩子遇到困擾的時候,我們有時候習慣性地講道理,但其實如果孩子情緒很激動的話,他是聽不進去道理的,而且很多時候,孩子很明白道理,只是不知道如何做而已。這時候,孩子需要心理上的支持,給一個肩膀讓孩子靠靠,給一雙耳朵讓孩子說說,問題就解決了一半,最起碼孩子的情緒會先平復下來。如果我們還能跟孩子一起想出一個好辦法的話,那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幫助了。
有一位智慧的媽媽是這樣做的:
兒子在學校跟同學鬧別扭了,回家了還在生氣,她沒有問到底是怎么回事,而是說:“兒子,看你心情不好,媽媽帶你去看電影吧!”
兒子說:“不想看。”
她說:“那咱倆去打羽毛球?”
兒子說:“不去,沒心思!”
她又說:“吃冰激凌去吧,我回來看到門口商場新開了家哈根達斯。”
兒子說:“好吧!”
娘兒倆吃了一通冰激凌,回來的路上兒子跟媽媽說:“你是我親媽嗎?別人家的老媽知道兒子跟別人打架都會大罵一通,你不罵我還帶我又是玩又是吃的!”
媽媽一看兒子的心情緩了過來,便笑著說:“你是我的親兒子啊,我心疼,看不得你心情不好呀。現(xiàn)在怎么樣,還那么難過嗎?”
兒子說:“好多了。”
直到這時候,這位媽媽才切入正題,跟兒子討論打架的事情,不過她并沒有指責孩子,而是就事論事,跟兒子約法三章。這位媽媽說,她那一軟招非常好使,因為她的兒子不吃硬招,而且她發(fā)現(xiàn),家長軟下來的話孩子壓根就逆反不起來。
先調(diào)整情緒,再解決問題。我和這位媽媽都是這樣。一個孩子在情緒激動的時候,講道理是沒有用的,粗暴的指責更是會火上澆油,不僅于事無補,還會導致親子關系惡劣。十幾歲的孩子常會情緒激動,動不動就發(fā)脾氣,但你仔細分析,每一次的行為和情緒后面都有一定的正面動機。我女兒是特別想學好數(shù)學才著急煩躁,那個兒子則是因為打抱不平受了委屈才情緒低落。當我們家長能夠接受孩子的情緒,并想辦法去疏導,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被家長理解和接納,親子關系便會進一步融洽。關系好了,我們再來解決問題或者糾正孩子的行為,就會容易得多,這時候所謂的“聽話”也就不是問題了。
孫云曉老師有句名言“好的關系勝過許多教育”。我們家長不妨先想想怎樣靠近孩子的心,跟孩子成為親密朋友,當親子之間的心門不是“免進”而是“welcome”的時候,孩子自然就會“聽話”了。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