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愛貝兒童康復中心 2018-04-24 13:22:34
日常生活中,我們在制止孩子的行為時,總是自覺不自覺地說“這樣不行”、“你不能這么做”。有時候孩子成功地記住了這個指令,不再有這種行為;有時候孩子好了傷疤忘了疼,沒多久又開始重復這種行為;還有的時候孩子立刻就翻了臉……那這個指令到底有沒有效果呢?
總是說“不要”,有什么壞處呢?
使孩子感到沮喪
如果家長們總是說“不要”,會給孩子營造出一個負面的環(huán)境。當孩子覺得自己的行為一直被否定時,他將會變得沮喪又焦慮。
親子關系惡化
其實我們回頭想想也能意識到,說“不要”時,我們是處于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的,和孩子不是平等的。這不涉及溝通,只是硬生生地向孩子下達了一個命令。
無標準無原則
我們的標準總是在變化,有的時候甚至是按自己的心情確定的。如果今天發(fā)了獎金心情好,孩子的行為就能出格一點;若是心情不好,就把氣轉(zhuǎn)移到孩子頭上。還有的時候,我們的標準會隨著地點發(fā)生變化。在家里時,孩子的一些行為是被允許的,出門以后就不被允許了。這樣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會讓孩子困惑不已。
使自己失去威信
在聽多了“不要”之后,孩子可能就對此不以為意了,也不再重視父母給的禁令。在關鍵時刻,當我們真的需要孩子立即停下來的時候,我們說“不要”,孩子卻停不下來了。例如:當孩子要碰開水杯子的時候,我們會喊“不要碰”,但孩子可能根本不聽,碰了杯子才知道燙。
孩子依然不知道該怎么做
告訴孩子不要做只是讓孩子停止他正在做的事,卻沒有告訴孩子應該怎么樣做。即使孩子能聽話停下動作,下一次卻仍然只能按他會的但不被我們接受的方式去做,行為得不到改善。
如果我們能改變?nèi)粘=o指令的習慣,其實很多行為都是可以直接改善的。比如說:
下達正面指令
正面指令可以直接告知孩子他應該怎么做。
·不要跑——慢慢走
·不要用手抓飯——用勺子吃飯
·不要摔門——輕輕關門
·不要尖叫——說話要小聲
·不要亂扔垃圾——扔到垃圾筒里
·不要搶玩具——一起玩玩具
語言和動作結(jié)合
在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之后,如果孩子不能完全明白的話,請馬上輔助孩子完成。語言和動作相結(jié)合,才能讓孩子更好地理解他現(xiàn)在的行為是錯誤的,知曉他應該怎么做。
不吝嗇你的夸獎
當孩子跟從指令和輔助做了之后,一定要記得夸講孩子,并且給予他獎勵。在強化物的作用下,孩子的行為將會越來越規(guī)范。
緊要時刻才說“不”
在緊要的時刻,為了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我們要嚴厲地說“不”,并且馬上用動作制止孩子的行為。這樣才能建立起孩子對“不”的即時反應。這個反應,在很多危急時刻是非常重要的。
要改掉對孩子說“不”的習慣很不容易,但一旦建立起這個好習慣卻是我們能終身受益的。當我們挑孩子毛病的時候,第一件事要想的是,孩子應該怎么樣做,然后告訴和輔助孩子。在這個過程里,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對指令的服從會越來越好,而且你也會越來越多地看到孩子好的方面,親子關系也會變得正面積極起來。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