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蓮山課件 2018-05-11 11:37:44
有媽媽頭疼,“孩子作文寫好了,讓他抄寫到作文本上,從晚上七點一直催到七點半,可把孩子作文本拿過來一看,還是就寫了個開頭。”
有媽媽抱怨,“孩子不知道怎么回事兒,油鹽不進的,不是扣扣這就是摸摸那兒,就沒有一口氣堅持把作業(yè)寫完的時候……”
“拖延癥”似乎已經(jīng)成為了N多家庭孩子的普遍問題,父母為此也操碎了心,攢足了火。作為父母,我們要怎樣做呢?
- 01 -
拖延癥可能是“慣出來”的,你得給他一個固定的節(jié)奏
有件事說出來可能很多父母都不相信,多數(shù)做事拖拖拉拉的孩子,都是被“慣出來”的,哪怕你真的打也打了,罵也罵了。
想想看,多數(shù)孩子在學校都能聽懂老師的指令,也都知道課間10分鐘可以自己玩兒,上課了就要馬上回到座位,聽老師講課。
這期間既沒有老師一直對孩子大吼:“快點回到座位,快點找出書本,別那么磨磨蹭蹭的……”也沒有老師哄著學生,勸著學生:“聽話,好好回到座位,真棒,真乖……”。
因為孩子們已經(jīng)接受了上課45分鐘,下課10分鐘的設(shè)定,他們是發(fā)自內(nèi)心去服從的。哪怕上課偶爾有溜號走神,也絕對不會像在家里一樣怎么催都不動,一會喝水一會兒上廁所。
而當我們孩子回到家的時候,固定的作息往往就難以堅持。孩子應(yīng)該什么時間寫作業(yè),先寫哪一個科目后寫哪一個科目,寫多久要休息一下,寫多久應(yīng)該停下來去洗漱睡覺,在很多家庭中都是特別模糊的。這就給了孩子一個鉆空子的機會。
他不喜歡的事情,不喜歡的作業(yè),他就一直拖延一直磨蹭,甚至父母催促的越兇,他越覺得他在用自己的方式,軟性對抗父母的強權(quán)。
要解決這個問題,千萬別寄希望于孩子的自制力、自控力或者“好心情”,一定要跟孩子一起制定一個合理的,可執(zhí)行的規(guī)劃,讓孩子把這些固定要做的事情,形成一種習慣。
習慣了,就像是條件反射一樣,不需要反復(fù)下決心,做工作,自覺自主的就去完成了。
- 02 -
合理的利用獎勵刺激,孩子會越來越積極
我的一個朋友家的孩子鋼琴彈得非常好,有次我問她,陪孩子練琴是不是挺辛苦的。她說“還好,這孩子實誠,給個套就往里鉆。”
她在孩子的鋼琴旁邊,放了一個只“抽獎”盒子,盒子里有各種各樣的小紙條,上面有跟孩子一起商量的各種獎勵:
有物質(zhì)上的,比如“一盒巧克力”,“一袋酸奶”“假期去迪士尼”“新樂高玩具”,“書店任意挑一本書”……
也有非物質(zhì)上的:比如“休息半小時”,“一集動畫片”“指定一位家庭成員跳扭屁股舞”,“尊享捶背券”,“擁抱5分鐘”,“再抽一次”……
她甚至還寫了一堆兒子喜歡的卡通人物名稱,說是被困在盒子里了,兒子抽出來才算解救成功。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