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甘肅教師學苑 2018-05-18 10:09:55
4、父母要給予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
當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由于孩子知識經(jīng)驗的不足,有可能會因為作出錯誤的決定而導致失敗。在這個時候,父母不應該急于責怪孩子,而是應該先和孩子共同找到失敗的原因。
所有知識和經(jīng)驗都是我們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慢慢積累起來的,一定要讓孩子有機會多接觸一些新鮮的事物,增長孩子的見識,積累孩子的經(jīng)驗。因為這是孩子最直接的學習,比抽象和空洞的說教更為有用。
有些父母當孩子遇到困難的的時候,就立刻伸手幫孩子去做,代替孩子解決問題。這樣做就剝奪了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不但幫不了孩子,反而會害了孩子。孩子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自己親身體驗,獨自解決。而孩子在遭遇失敗后的挫折教育,也是孩子在成長中的重要一課。
5、父母要深切了解孩子的需要
孩子內(nèi)心的需求,必須通過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才能了解,所以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渠道一定要暢通。父母親可以在日常中多跟孩子在一起玩耍,通過觀察孩子的言行來了解孩子的內(nèi)心。也要經(jīng)常跟孩子聊天,看看孩子內(nèi)心都需要什么。這是父母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依據(jù),也是親子之間聯(lián)系的紐帶。
父母跟孩子溝通時語氣要溫和,態(tài)度卻一定要堅定。有時可以嘗試像朋友一樣的談話方式,也許會收到不一樣的效果。在跟孩子談話的過程中,應盡量不使用命令式的口吻,因為這會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反而會使孩子排斥跟父母進一步的溝通。
有時候父母要求孩子完成一定的任務時,孩子會為了逃避負擔,向父母討價還價,要求減少一定的任務量,此刻父母應衡量任務的性質(zhì)和孩子所能承受的程度。合理得訴求可以接受,但是不合理的要求一定不能讓步,以免孩子養(yǎng)成得寸進尺的壞習慣。
6、父母要矯正孩子違背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
當父母看到孩子的行為違背社會道德和一般行為規(guī)范的時候,一定要及時阻止孩子的行為并且對孩子行為進行糾正,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的不良行為逐漸消失。
有些孩子說話常常口無遮攔,話一出口往往會得罪很多人,這種說話太過隨意的方式一定要行進糾正。父母應該以身作則,對孩子進行引導,使其以后的說話顯得有分寸,有氣質(zhì)。
當孩子的言行舉止表現(xiàn)良好時,父母應及時加以贊揚,這樣會使孩子更愿意表現(xiàn)出自己良性的行為,然后通過慢慢的引導,使孩子形成良性的習慣。
7、父母不要強迫孩子進行學習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應更加注重孩子對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使學習成為孩子發(fā)自內(nèi)心的需求。而強迫性的學習會使孩子產(chǎn)生逆反心理,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效果。
除了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習慣以外,父母自己也應該對孩子做出表率,比如跟孩子一起在圖書館進行閱讀。這樣收到的效果遠超把孩子關到家里學習不許出去的效果。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