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愛貝睿 作者:劉建鴻 2018-06-20 14:56:08
小鴻五歲左右開始學彈鋼琴。
開始練的時候手指總是平平地摁下去,忘了立起來。老師在課上提醒他,媽媽也糾正了他幾次,可還是老忘。媽媽翻找了不少鋼琴教學圖書,找到一張教孩子彈琴手勢的,上面畫著小黑貓,″你看,手弓著,像小黑貓要跳起來的樣子″,″跳起來,落下來很放松,又準備起跳″,小鴻被畫面吸引了,模仿小貓弓著背″跳″了好多次,再到黑白琴鍵上跳。
有時彈琴小鴻身體歪歪扭扭,媽媽多提醒幾次他也不高興。媽媽就用手機拍攝他彈琴,彈一遍,讓他自己看一遍,平時讓他坐正,他還嫌煩,有了錄像,他也想在鏡頭前面好好表現(xiàn),多彈幾次,他也發(fā)現(xiàn),坐得歪歪扭扭的時候彈得不如坐正時好聽,下次再讓他坐正,他也不會不高興了。
小鴻同時用左右手彈新曲子的時候,常常忘了換手,彈錯音。媽媽和鋼琴老師商量了下,下次學琴時錄下了老師的示范彈奏,彈之前讓小鴻重聽一邊,一聽到音不對馬上可以停下來;一起看譜,在要換手的地方,讓小鴻自己畫上個記號;小鴻喜歡唱歌,媽媽找了很多首好聽的歌曲,比如《一閃一閃小星星》,在彈熟悉曲子的時候,他就能自己邊彈邊唱,彈錯了,慢慢再找回正確的音。
小鴻彈琴的故事就到這里,我們一起看看小鴻媽媽的教孩子彈琴的技巧。
1. 生動形象來模擬動作
在練手勢和坐姿時,大人的嚴格要求讓孩子生怕犯錯,彈琴變成沉重的任務,孩子就不會喜歡上彈琴。
每次要新學會一個動作習慣并非自然而然,需要反復訓練和強化。用孩子喜歡的形象來模擬彈琴動作,比如小貓弓背,孩子會更感興趣。
2. 讓孩子自我評價
大人的提醒會讓孩子覺得煩,而小鴻媽媽用錄像的方法,讓他看到聽到自己的表演,感受到歪歪扭扭時彈,確實不太好聽,從而自我調(diào)整。
大人一直在旁邊糾正孩子自己也累,如果給孩子更多自主空間,讓他自我評估,將更少抵觸情緒,進步時自己也更有成就感。
3. 給孩子反饋
小鴻學著換手時,媽媽增加了兩種反饋:一是錄下老師彈奏的示范,小鴻可以自己比較彈的對還是錯,二是讓小鴻多學唱英文歌或者唱譜,一旦唱熟了這些歌曲,邊彈邊唱時就能夠做到自我反饋和及時糾正。
使用具體、描述性的語言也是對孩子的積極反饋,要比概要式地表揚″彈得真棒″效果要好得多。
4. 培養(yǎng)孩子的內(nèi)在動機
如果在練琴的時候,讓孩子多做些決定,可以增加他們的主動性。比如時間(飯前還是飯后),和誰一起彈(自己或媽媽陪),觀眾(動物玩偶,還是其他小朋友)、怎么彈(可否改編)等方面,多給孩子些選擇,他們就越會把彈琴當做是自己要做的,而非被動接受的任務。
我曾經(jīng)問過一位學生,為什么她能從小一直堅持練琴還頗感樂趣?
她說老師并不要求她們考級,在練習曲子中會告訴她們曲子的歷史文化背景和作曲時的經(jīng)歷,讓他們多感受音樂的美好和練習中自己的進步,老師還常組織學不同樂器的小伙伴合作排練一些曲子,從開始的磕磕絆絆,到后來演奏時樂器間的銜接和相互應和,直到流暢的團體演奏,大家都能體會到團體和自己一塊成長的快樂。
因此她很樂意一起排練和演奏,彈琴中也能感受到樂趣。◆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