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7-04 13:21:29
在幼教工作中,恰如其分地運用“糊涂藝術”不僅使教師避免陷入繁雜瑣碎的事務中,而且能夠給幼兒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的氛圍,更好地發(fā)揮其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但凡事都不是絕對的,廣大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借鑒學習,提高自身的幼教教學能力,切忌生搬硬套,照樣畫葫蘆。
從事幼教多年,發(fā)現(xiàn)有的教師十分強調教育的清晰性和程式性,認為只有給幼兒灌輸一種確切的、心滿意足的答案,才算是達到教育的目的。其實不然,因為在某些特定場合,對于那些具有模糊性、隨意性特征的問題,教師非要給孩子們以明確解釋是沒有必要的,也不利于幼兒素質的提高,如果此時用糊涂理論的方法,讓幼兒通過思考、感悟自行解決,則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幼兒教育之——在解答孩子問題時“糊涂”
幼兒時期的孩子思維活躍,善于提問題,常常要找老師尋求正確的答案,但有些問題對小朋友的知識水平而言是很難解釋清楚的,此時不妨“糊涂”一下。有個小朋友看到天上的鳥兒在飛時就問我:“老師,小鳥會在天上飛,我怎么不會飛?”回答這個問題要牽扯到人的結構、重力、浮力等諸多知識,對幼兒來說教師如果從純科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可以說沒有什么實際效果。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可以故意裝作“糊涂”轉移問題:“你不會在天上飛,想一想有什么辦法可以在天上飛呢?天上除了鳥飛之外,還有什么在飛呢?”小朋友會想到飛機會在天上飛。通過這種“糊涂”式的幼兒教育方法,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擴展了孩子的思維空間。
二、幼兒教育之——在幼兒偶爾犯錯時“糊涂”
幼兒一旦有過錯,最怕的是老師的直接點名批評,尤其是對偶爾犯錯的小朋友不能把他們所犯錯誤的危害性講深講透,分析得頭頭是道,要知道過猶不及。最好是有意識地對他們所犯錯誤裝著不懂,讓他們自己去反省、去思考,這樣既不傷害幼兒的自尊心,又有利于啟發(fā)他們的自我教育,激勵他們自覺改正錯誤。
例如:班上有個小朋友紀律觀念很強,從不遲到早退。然而,一天早上不知為什么竟然遲到了。按照慣例,老師肯定會在班上點名批評,但是我卻沒有批評;顒雍,小朋友們議論老師不公平,結果那位小朋友自己主動來到老師辦公室,很內疚地說:“老師,我……你忘記批評我了”。這時老師只要平心靜氣地說: “哦,我忘了,因為在老師的記憶里,你是從來不會遲到的。”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故意裝著自己忘了,讓孩子們去議論,去自我教育,自我改正,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