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7-08 07:32:42
問題三:幼兒文學作品選擇受制于成人心理
在幼兒園文學教育受制于成人心理傾向,以幼兒文學欣賞課的選材為例,幼兒教師則側重于選擇幼兒詩和幼兒散文,這兩種體裁的文學作品都不太適合幼兒對幼兒文學的理解和欣賞,這是因為幼兒詩歌在所有幼兒文學體裁中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最難理解的,它是用意象來表達思想感情,這是幼兒無法感知和體會的。而幼兒散文,它具有散文的本質特點即形散而神不散,幼兒的注意力本來就不容易集中,因此也根本不可能從看似散亂的文章內容中去歸納出其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無疑幼兒老師之所以選擇這兩種體裁作文幼兒文學欣賞課的主要內容,是根據他們自己的喜好去選擇的,是以成人的眼光來選擇教材。這從根本就忽視了幼兒的心理特點和思維特點,忽略了幼兒在文學作品欣賞中的主體地位。同時在分析和欣賞作品過程中,忽略幼兒感受,從成人角度確定幼兒的文學活動目標。
三、幼兒文學在幼兒語言教育運用中的問題成因分析
。ㄒ唬 傳統文以載道思想的影響
中國歷來重視“訓育”,自宋朝以來,《神童詩》廣為流傳,如“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父母追求“少小需勤學,文章可立身”,篤信“古有千古文,許之后學通”。在我國很長一段時期中,一直將幼兒文學的核心本質特征看成是“教育性”,認為幼兒文學教育就是教育幼兒的文學,將幼兒文學看成是因教育而存在,教育是幼兒文學藝術的原動力,將幼兒文學和幼兒教育的關系看成是一種從屬關系。周作人先生(1923)在其著作《兒童的書》中說:“想來中國教育重在所謂經濟,后來又中了實用主義的毒,對兒童講一句話,眨一眨眼,都非含有意義不可,到了現在這種勢力依然存在,許多人還把幼兒故事當作法句警喻看待。”20世紀60年代,文學的工具化地位被確立,文學開始完全淪為一種途徑和手段,在這種大背景下,兒童文學教育也相應的成為語言學習的工具。[3]
幼兒文學是屬于兒童文學的范疇,它具有的是兒童文學的一切屬性和特征,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建構活動,與幼兒教育是兩個平行的獨立個體。著名兒童文學理論家朱自強(2004)也曾說過:“兒童文學雖然和兒童教育存在密切關系,但是兩者在兒童文化的系統中卻是兩個平行的子系統,并不具有從屬關系。”
。ǘ┯捉處熧Y培養(yǎng)中課程設置的缺陷
從我國創(chuàng)立幼師課程體系起至今,幼師在文學方面的課程就一直沒受到足夠的重視。以20世紀80年代的幼師課程設置為例,20世紀80年代是中等幼兒師范教育課程體系的完善時期,這時期將幼師的文化基礎課確定為政治、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計算教學法”被重新列為一門課程與體育及體育教學法、美工及美工教學法、音樂及音樂教學法、語言及常識教學法構成“五法”。“三學”依然是幼兒教育學、幼兒衛(wèi)生學、幼兒心理學。技能課把鋼琴融入音樂課中,增加了舞蹈課,四年制的還增加了外語選修。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所設置的課程中并沒有明確的提到幼兒文學,這是因為幼兒文學被包含在語文教育中,成為語文教育的附屬課程,并且安排的課程量也只有一學期。
。ㄈ┯變何膶W課程內容的缺陷
后來在高校的學前教育專業(yè)開設的幼兒文學課程的教授過程中,重幼兒文學史知識,輕對作品的品評能力。并且在各師范院校圖書館內的幼兒文學資料和圖書嚴重不足,從而導致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閱讀量不足,自身文學素養(yǎng)不過硬。走上工作崗位以后,因為工作的壓力和整體環(huán)境的影響,教師的閱讀比較注重專業(yè)書籍,講究實用性閱讀,對于文學作品,尤其是幼兒文學作品的閱讀就更加缺乏。再則許多老師本身是從應試教育時代走過來的,在自身的成長過程中,沒有能夠充分的享受兒童文學的滋養(yǎng)。傳統的閱讀習慣和教師的兒童文學素養(yǎng)的缺乏,使教師面對教材時缺少良好的駕御與把握的能力。因而在幼兒文學在幼兒語言教育中的運用,幾乎是跟著感覺走,沒有明確的目標,根本不明白幼兒文學的本質和規(guī)律。使得文幼兒學在幼兒語言中的運用很狹窄,無法真正發(fā)揮其價值。
“兒童文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把在身體、精神、社會方面均未成熟的兒童培養(yǎng)引導為健全的社會人”。 這是幼兒文學最終的目的。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