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7-09 15:59:22
摘要: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知識是學習者經過同化、順應機制而建構起來的經驗體系。幼兒的學習必須成為幼兒主動探索、自我思考、觀察比較、提問討論的過程。教師是幼兒發(fā)展的支持者他的基本任務是促進幼兒主動學習,幼兒主動參與的活動,是幼兒發(fā)展的源泉和中介,幼兒是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發(fā)現問題是幼兒進行探索的先決條件。發(fā)現問題是一個探索未知世界、試圖認識事物本質的過程,這有利于引發(fā)幼兒深入探索的內在動機,促進幼兒思維的發(fā)展,形成問題意識。
關鍵詞:認知自主 引導
現代教育活動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知識是學習者經過同化、順應機制而建構起來的經驗體系。幼兒的學習必須成為幼兒主動探索、自我思考、觀察比較、提問討論的過程。教師是幼兒發(fā)展的支持者他的基本任務是促進幼兒主動學習,幼兒主動參與的活動,是幼兒發(fā)展的源泉和中介,幼兒是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根據《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精神,發(fā)展幼兒自主探索的有效性取決于教師的引導質量,因此,教師在科學活動中正確引導,幼兒自主探索的策略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引發(fā)幼兒的認知沖突,幫助幼兒自主發(fā)現問題
發(fā)現問題是幼兒進行探索的先決條件。發(fā)現問題是一個探索未知世界、試圖認識事物本質的過程,這有利于引發(fā)幼兒深入探索的內在動機,促進幼兒思維的發(fā)展,形成問題意識。發(fā)現問題的內在機制就是認知發(fā)生沖突,即產生疑問,因此,教師可以采取策略引發(fā)幼兒的認知沖突,以使幼兒發(fā)現問題。
1.提供給幼兒適度新穎的現象
當幼兒面對未知現象時,輸入頭腦中的新信息,幼兒會對此產生疑問,發(fā)現問題。教師為幼兒提供的事物或現象要具有適度新穎性。例如:在“它們溶于水”活動中,幼兒已經具有了有關糖和鹽的一些經驗,而它們的溶解現象是幼兒未知的因此教師采用了對比的方法,拿一些塑料制品、鐵制品等,讓幼兒把它們都放入水中,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看到了新奇的現象,很容易就被發(fā)現“糖和鹽怎么不見了”這個問題。
2.提供給幼兒與原有經驗相矛盾的現象
幼兒已有的經驗是探索、解決問題的知識基點,與所需解決問題之間的潛在距離將構成幼兒的問題沖突。問題的解決需要一定的知識固著點,知識固著點與所解決問題的潛在距離的大小,會影響幼兒自主探索活動的難易程度。有效的探究應該基于幼兒原有的經驗,而又高于幼兒原有的經驗。例如:在“沉與浮”活動中,經過探索,幼兒已經有了這樣的認識:重的東西會沉下去,輕的東西會浮起來。教師提供海綿上加鐵釘、泡沫上加紐扣,幼兒探索時發(fā)現鐵釘、紐扣也浮在水面上,這一現象與幼兒原有經驗相矛盾,繼而幼兒通過實驗自主地發(fā)現“重的東西加上適當的輔助材料也能浮于水面”這個問題。
二、設置矛盾,讓幼兒自主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幼兒發(fā)現問題之后就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幼兒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看作是假設階段,但是由于假設是一個思維內化的過程,對于幼兒來說很難獨立完成,因此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可以采取設置矛盾這個策略,幫助幼兒運用初步的邏輯推理進行假設或猜想。
1.提出矛盾性的問題
教師提出矛盾性的問題,并讓幼兒盡情發(fā)表對問題的看法,引導幼兒對問題進行思考?梢宰層變鹤灾鲃幽X、動手、學習表達想法,與別人分享。也從別人的想法中得到新的思考方向。例如:在“小白兔要搬家”活動中,教師提出矛盾性的問題:“小白兔要搬家了,可是商店里的東西太多,它沒車,只有塑料袋、繩子、小籃子等工具,你們能幫助小白兔想想辦法嗎?”這是教師運用提出矛盾性的問題,讓幼兒主動思考用什么工具搬物品 能既快又省力。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