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7-09 16:11:23
(二)以未知者的角色與幼兒一起探尋在運用啟發(fā)式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先知先覺、居高臨下地指導,而是要適當“扮不懂”“裝傻”,和幼兒一起探尋,多給幼兒思考、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必要的時候給予一定的啟發(fā)。如,在“風娃娃”活動中,“風娃娃往東吹吹,西吹吹,吹跑了人們曬的衣服,折斷了路邊新栽的小樹……人們都在責怪它。”抓住這里的省略號,教師引導幼兒想象、說說風娃娃還給人們帶來了哪些不便。幼兒一下子就議論開了,“吹亂我的頭發(fā),天冷了吹得我的臉好疼”“如果發(fā)生火災了,風娃娃一吹,火會越來越大,把房子都燒沒了”“臺風來了,會把船掀翻”。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幼兒大膽地想象,在積極回應提問中拓展了思維〔2〕。有一次孩子們玩扔紙球游戲,有個紙球扔到樹上去,卡住了,他們跑過來向老師求助。老師也做出一副沒有辦法的樣子:“球下不來了,我也不知道怎么辦呢,不如一起來想想辦法吧!”在老師的鼓勵下,孩子們開始了各種嘗試:跳起來拍,不行,不夠高;搬張桌子來墊高,“山坡”不穩(wěn),擺在地面又離很遠;后來找來梯子、長棍子,終于把球弄下來了。大家都歡呼雀躍,這是老師和幼兒共同努力的結果,假如老師沒有“裝傻”,啟發(fā)幼兒一步步進行探索,而是一下子就告訴大家答案,幼兒就不會獲得那么多的成長。
(三)利用生活現象引導幼兒思考啟發(fā)式教學,要引導幼兒進行積極的、有價值、有依據的思考,而不是僅僅是異想天開。大班語言活動“片片樹葉故事多”中,教師引導家長周末帶著幼兒去公園觀察樹葉形狀,看樹葉飄落的樣子,撿樹葉,畫樹葉,進行樹葉藝術創(chuàng)作,在班上進行了一系列關于樹葉的主題探索。有了生活經驗的鋪墊,再以詩歌《落葉》為文本,組織語言活動,以從“說一句話”到“說一段話”再到“說一個故事”為目標,讓幼兒將樹葉與實物建立聯系,進行發(fā)散思維。教師創(chuàng)設樹葉從大樹下飄落下來的場景,啟發(fā)幼兒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對樹葉、場景產生聯想,實現有意義的經驗建構。
(四)讓幼兒動手操作,在實踐中發(fā)展思維、鞏固認知教師要遵循幼兒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特點,多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來獲得知識經驗,多提供動手的機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小班“小小運水工”科學活動中,幼兒嘗試用不同的工具進行運水,發(fā)現玩具篩運不了水。“為什么玩具篩運不了水?”因為下面有洞洞。那怎樣才可以讓玩具篩也可以用來運水呢?教師啟發(fā)幼兒進行嘗試、探索。有的幼兒在篩底部放一張塑料墊,發(fā)現水還是會從四周漏出來;又改成在篩外面套一個塑料袋,發(fā)現水會掉到塑料袋上,變成是塑料袋運水了,而不是用篩運水了;又嘗試把袋子套在篩子里面,這次可以運水了……這個過程中,教師在實踐中啟發(fā)幼兒的思維,引導幼兒思考,鼓勵和肯定幼兒的嘗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五)注重發(fā)問的方式,啟迪幼兒思維教學中提問方式有很多,例如,可直接問,也可間接問;既可正著問,也可反著問;既可明問,也可暗問;既可大范圍問,也可小范圍問;既可對照比較問,也可層層推進地問……〔3〕例如在“青蛙搬家”語言活動中,教師請幼兒講講有關青蛙搬家的方法。有幼兒說:“大雁在天空飛,青蛙可以一蹦一跳地跟著走。”有幼兒反駁:“這樣蹦要蹦到什么時候呀?”大家把目光轉向了老師。老師笑了笑,說:“你們能不能改進一下這個做法呢?”有的幼兒說:“青蛙可以找來一條很長很長的彈力竿,青蛙坐在竿頂上,大雁把它一彈就彈出很遠了。”這個想法也讓其他幼兒產生了疑問:“那樣青蛙會不會摔死?”該幼兒補充說:“在青蛙的身上裝上彈力球,這樣就不會摔死了。”教師恰當的啟發(fā),使幼兒學習和探索的主動性得到了提高,也對討論起到連續(xù)的促進作用,使教、學實現了良好的互動。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