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7-17 17:38:47
一、個案研究探索背景。
1、個案狀況。家家(化名),男孩,五歲半。
2007年10由淄博市臨淄區(qū)職工幼兒園轉(zhuǎn)入我們班,當時十分湊巧,我去園長室上交幼兒信息材料,家家的媽媽帶孩子到我們幼兒園報名,初次見家家,覺得小家伙長得虎頭虎腦,特別招人愛,我跟他打招呼,他只是用大眼睛看了看,沒有理我。真沒有想到家家分到了我們大一班,我把孩子安排好后與他的媽媽進行了簡短的交流,孩子的媽媽特別交代,家家的爸爸在一場車禍中去世了,孩子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原本活潑的家家變得情緒不穩(wěn)定,脾氣有點怪異,有自閉的傾向,對幼兒園的學習和生活一點也不感興趣,希望老師多幫幫孩子,費心開導教育他,讓家家在新環(huán)境中,忘掉過去回到從前,和正常孩子一樣快樂的學習和生活。作為教師對其家庭遭遇的不幸十分同情,對家長的要求也很理解,我決心全面觀察了解并幫助這個孩子。
2、家庭生活背景。
家家(化名)出生在一個十分幸福的家庭,爸爸媽媽同在電力公司上班,家家小時侯由爺爺奶奶帶著,三歲后進入幼兒園,小家伙各方面表現(xiàn)都不錯,只是在幼兒園喜歡搞些惡作劇,比較頑皮。直到車禍發(fā)生,家家親眼目睹了這血腥的一幕,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媽媽又遠走他鄉(xiāng)與臨沂化工廠的技術員邱海濤結婚,爺爺、奶奶舍不得孫子走,就把家家留在身邊撫養(yǎng)。從此,小家家變了。不喜歡與別人講話,在幼兒園里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性格怪異,無法正常學習。老人不忍心看到孫子這樣,決定讓孩子換個環(huán)境,媽媽李守晴和新爸爸邱海濤帶著家家來到了壽光市福瑞化工廠。因我們北洛幼兒園注重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辦園特色鮮明,保教質(zhì)量高,距離福瑞化工廠也不算遠,家家從此成了北洛幼兒園的一份子。
二、原因分析。
接手家家后,通過幾個月的觀察和了解,我發(fā)現(xiàn)小家家確實有些怪異,媽媽送他來幼兒園,他從不主動與老師們打招呼,也不跟媽媽說再見。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覺。上課了,他坐在椅子上一動不動,兩手不停的玩著衣服的拉鏈。課堂上從不發(fā)言,經(jīng)常獨自發(fā)呆,唯一的愛好就是拿著彩筆不停的畫,自由活動時,小家家喜歡獨自一人鉆到那只“小兔子”山洞中,老師鼓勵小朋友和他玩,不一會孩子們就都走了,因為家家根本就不和大家一起玩,看著他一個人呆坐在那里,我特別的心疼,開始尋找導致孩子產(chǎn)生這些問題的根源。
1、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家從小生活在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中,家庭突如其來的變故使孩子幼小的心靈無法承受,經(jīng)歷車禍失去爸爸讓他完全陷入了恐懼之中,對未來失去信心,產(chǎn)生了自卑心理,媽媽不負責任的離開又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負擔,致使孩子對一切失去了興趣,生活習慣被打破而引起了心理失衡,因此他寧愿呆在一個人的世界里。而孩子畢竟是天真的,他想用彩筆描繪那片屬于自己的美麗的天空。
2、幼兒園與社會方面的原因。
通過調(diào)查了解不難發(fā)現(xiàn),目前我們的幼兒教育存在著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那就是教師對于來自“特殊家庭”的孩子不夠重視,對他們的關愛也就沒有擺放到應有的位置。更沒有耐心教育那些正常家庭的孩子用實際行動幫助這些特殊的孩子。
另外,社會因素也很重要,受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人們喜歡用有色的眼光看待那些特殊的孩子,拿著別人的不幸津津樂道,其實正是這些不經(jīng)意的閑談,給那些不幸的孩子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在個案兒童家家(化名)的身上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小家伙從大人們的口中知道爸爸死后,媽媽又嫁人了,他一點兒也不喜歡新爸爸,也開始對媽媽產(chǎn)生了了厭惡感,從人們看他的眼神中,他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因此不自覺的把自己封閉了起來,不愿意向別人敞開心扉。
3、幼兒自身方面的原因。
從前,家家(化名)由爺爺、奶奶寵著,爸爸、媽媽愛著,幾乎所有的要求都得到了滿足,正是由于家長過分的疼愛和包辦代替,過分的照顧和保護,養(yǎng)成了孩子的依賴心理,在幼兒機體與周圍環(huán)境的接觸過程中,本身變得很脆弱,適應力差,當家庭以及周圍的環(huán)境發(fā)生劇烈的變化時,其生活習慣被打破,導致心理出現(xiàn)問題,家庭的破碎對家家(化名)的心理平衡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孩子無法達到和保持其與外部環(huán)境以及內(nèi)心世界平衡的狀態(tài),因此產(chǎn)生了自卑害怕的心理,對自己信心不足。具體表現(xiàn)在:不善于主動與老師和小伙伴交流,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某些想法,內(nèi)心沒有安全感,行為退縮,害怕與別人交流思想感情。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