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7-26 09:12:46
心理狀態(tài)不利于孕育胎寶寶
35歲以上的女性,孕育胎寶寶時的心理負擔要比適齡孕媽媽大,加之社會和家庭的各種壓力,容易使精神處于緊張狀態(tài),不利于自身的健康和胎寶寶的生長發(fā)育。
大齡女性如何強化自己的受孕能力
提高受孕能力,簡單來說,就是早點結婚,早點懷孕。但如果已經過了35歲才想要懷孕,要增加自己受孕的能力,先看看自己月經是否規(guī)律,或量一下自己的基礎體溫,看有沒有高低溫的變化,有沒有排卵,這樣做,大約可以知道自己的懷孕能力如何。
同時也想想自己過去有沒有不利生育的因素,例如,以前腹腔是否因疾病開過刀,如果有,則產生盆腔粘連的概率就比較高;以前是不是有過很多的性伴侶,如果過去沒有用很好的方式避孕,性伴侶很多的人比較容易患盆腔炎,所以發(fā)生生育問題的概率就會比一般人多一點。所以,如果覺得自己有這方面的問題,在你想要懷孕的時候,就早一點就醫(yī),可以早一點發(fā)現問題,早一點治療,這樣,懷孕的概率自然就比較高了。
大齡女性孕前該如何調理
近年來,從中醫(yī)臨床上看,因為腎氣衰、氣血不足而不易受孕的大齡女性較多,有些人即使受孕也比較容易流產。因此,孕前調經理帶,孕后安胎調養(yǎng),在中醫(yī)治療上尤為重要。
不論從中西醫(yī)來看,想生育健康寶寶的大齡女性,都必須做健康檢查以及懷孕的準備。從中醫(yī)來說,“腎主生殖”,腎之陰陽是受孕的基礎,而卵細胞的能力減弱,正是腎氣漸消的一個表征,所以古人認為腎虛直接影響孕育。除腎臟以外,肝臟對孕育寶寶也同樣重要。年紀較大的女性容易肝血不足,肝血不足容易使氣血不調,因而不易受孕。再加上盼子心切、煩躁焦慮、肝郁不舒,就更不容易受孕。當然,除了肝腎之外,身體其余的五臟六腑及十二經絡的運作,也都必須正常,才能保證母子健康。
大齡女性懷孕前應注意哪些事項?
首先,想要受孕,調經理帶是孕前的重要事項。所謂調經是指調整月經,使行經時間規(guī)律,經期長短合宜,經量多少正;,因為量少也有可能是內膜太薄,會使受精卵著床不易。此外,血色深淺和痛經的情況,都在調經的范圍內。理帶是指調整陰道的分泌物。太多分泌物是體濕的表現,會造成不孕;太少又會造成陰道干澀,行房困難,當然受孕也難。
其次,飲食方面,建議以高蛋白、低脂肪、性溫和的食物為宜。像茶、酒、煙、咖啡以及含酒精和咖啡因的食品都不適宜。生活上還應該遠離不良的環(huán)境,例如:◎ 太吵、太擁擠的空間!蚍派渚如X光、放射碘,或使用放射線治療的人。◎不可隨意使用抗生紊或激素藥劑,除非是醫(yī)生配給。當然,安眠藥、鎮(zhèn)靜劑、抗痙攣藥,都不可隨意使用。◎遠離傳染病病人。麻疹、巨細胞病毒、單純性皰疹病毒都會影響胎寶寶,所以都應遠離。此外,大齡產婦如需要進補,要根據自身體質的寒熱虛實來對癥進補,最好請教醫(yī)生。
大齡女性要警惕唐氏綜合征
從優(yōu)生的角度來看,大齡懷孕是不科學的,大齡女性孕育的胎寶寶出現智能低下的風險較大。最常見的先天愚型,也稱唐氏綜合征。
據調查,在孕媽媽25—29歲時,先天愚型的發(fā)生率為1/1500,30—34歲時為1/800,35—39歲時為1/250,40—44歲時為1/100,45歲時為I/50,所以有人稱“先天愚型是大齡產婦的后代”。
這種胎寶寶生下來表現為:眼裂小,鼻根低平、舌常外伸、肢指均短、關節(jié)韌帶松弛,常呈過度屈曲;個頭矮小、生長發(fā)育遲緩、智能低下、50%有先天性心臟病、易患呼吸道感染、20—30%在1歲之內死亡、50%在5歲內死亡、輕者可生存到成年,但智能低下,本病無治療方法,只能以教育和訓練為主。
為什么大齡女性容易生出智能低下的孩子呢?因為女性的生殖細胞是與本人同齡的,一般在35歲以后便開始出現老化,并且很容易受到病毒的感染,放射線、噪音、微波輻射、環(huán)境污染,以及吸煙、酗酒等更易損傷大齡女性的生殖細胞,致使生殖細胞的減數分裂異常、如細胞內染色體不分離、斷裂、易位等,這樣的生殖細胞受精后形成的胎寶寶就會產生染色體疾病,先天愚型就是因為生殖細胞在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未分離所致。
資料表明,女性在25—29歲時受孕,所懷的胎寶寶發(fā)生各種畸變的可能性最小,所以選擇這一最佳時間懷孕,避免35歲以上尤其是40歲以上生育。如果懷孕了,一定要做必要的產前診斷。具體為懷孕8周時,去醫(yī)院取絨毛做染色體撿查,或是在18—20周時抽取羊水,做染色體檢查。
了解大齡產婦妊娠的10大風險
自然流產發(fā)生率增大
大齡女性的染色體容易發(fā)生異常,所以在妊娠早期自然流產的發(fā)生率大為增高,資料顯示,大齡妊娠第一胎時,流產率在懷孕早期可高達20%,是適齡妊娠女性的2~4倍。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