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9-14 10:42:17
把握探究深度讓科學活動更有效
在科學活動中,幼兒的探究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探究的深度。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園以此為切入點開展了園本教研活動,力求保證科學活動中的探究深度,切實提高科學活動的效果。
一、做好預操作和前期準備
一個好的科學探究活動需要教師進行精心設計和指導,而合理的設計和有效的指導是以教師充分的前期準備和預操作為前提和基礎的。
“小小不倒翁”是中班的科學探究活動;顒娱_展之前,教師A進行了多次預操作。在第一次預操作中,教師A發(fā)現(xiàn)了不倒翁底部的東西如果不放在中心位置,不倒翁定位的姿勢就會發(fā)生傾斜;底部的東西過輕、過重,不倒翁動起來的擺度也會有很大的不同。在第二次預操作中,教師A發(fā)現(xiàn)了橡皮泥在制作不倒翁時有著較大的操作優(yōu)勢。在第三次預操作中,教師A又有了新發(fā)現(xiàn):不倒翁主體的形狀,尤其是底部的形狀也會影響不倒翁的擺動……在反反復復的預操作中,教師A對“不倒翁不倒”這一現(xiàn)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對如何有效指導幼兒做到了心中有數(shù)。
通過預操作,教師對科學探究活動的目標和核心本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幼兒學習過程中可能會發(fā)生什么能夠有所預見:對活動中幼兒需要探究什么、能夠探究什么把握得更好,也因而能使自己將探究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設計得更趨科學合理。預操作和充分的前期準備能使教師從容地面對探究活動中幼兒拋來的球,對幼兒探究中產(chǎn)生的問題作出積極的回應,對突發(fā)的意外事件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
二、圍繞活動目標科學投放材料
能否圍繞活動目標,科學合理地投放適宜的活動材料,直接影響到幼兒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和探究的深度。比如,“連接”是大班教師B組織的科學探究活動。為了引發(fā)幼兒對連接的興趣,教師B在活動中投放了過多的新積塑拼插玩具。以致在探究活動中幼兒的興趣集中在了對新材料的擺弄、操作上,而忽視了其他的材料,甚至出現(xiàn)了爭搶新材料的現(xiàn)象。這不僅導致了探究活動的偏狹,也影響了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又如,“彈性”是中班教師C組織的科學探究活動。教師C提供的乒乓球材料讓幼兒產(chǎn)生了誤解,認為乒乓球的彈起是彈性的作用。事實上這是一個更為復雜的科學現(xiàn)象,超出了中班幼兒的理解能力。
上述兩個案例中執(zhí)教者都沒有做到圍繞活動目標科學合理地投放適宜的活動材料,因而導致了科學活動難以有效開展。教師B過于強調(diào)材料的“新”,而使幼兒忽視了對其他材料的應用和探究。教師C提供材料乒乓球原本是想引導幼兒探究得更深入,但由于自身未有把握好“彈性”的概念,反而使幼兒產(chǎn)生混淆和誤解。由此看來,材料的提供一定要緊扣活動的目標與要求,并根據(jù)幼兒能力的不同提供難易程度不同的活動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同時,活動材料應具有多元性、開放性,有利于拓展幼兒想象的空間,有利于幼兒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有利于探究的進一步深入,有利于豐富幼兒的關鍵經(jīng)驗。
三、以關鍵問題做導向
在科學活動中,教師對幼兒的支持和引導更多地體現(xiàn)在能否圍繞關鍵經(jīng)驗提出關鍵問題,并以關鍵問題做導向,使幼兒的探究富有成效。比如,在科學探究活動“沉與浮”中,教師D圍繞“小朋友們想不想讓浮上來的物品沉下去,沉下去的物品浮上來呢?”“飲料瓶、積木、積塑片怎樣才會下沉呢?”“石子、橡皮泥、不銹鋼小勺怎樣才能浮到水面上呢?”等關鍵問題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究浮力的秘密。正是在這些關鍵問題的引導下,幼兒不斷擴展和深化著對物體沉與浮這一現(xiàn)象的認識。又如,在科學探究活動“會變的影子”中,教師E圍繞著“小朋友們,什么時候會有影子呀?”“你們知道為什么會有影子嗎?”“影子會不會有變化?”“影子為什么會發(fā)生變化?怎樣做就能使自己沒有影子了?”等關鍵問題來引導幼兒對影子的探究和了解不斷深入。顯而易見,關鍵問題的引導、關鍵經(jīng)驗的獲得對保證幼兒探究活動的深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需要教師有較高的科學素養(yǎng)和專業(yè)技能,準確地把握住所執(zhí)教科學活動中的“關鍵問題”,并機智地運用于科學活動教學之中。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