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14 10:59:29
在“活教育”思想引領下有效開展幼兒科學活動
陳鶴琴先生是我國現代幼兒教育的開創(chuàng)者。他提出的“活教育”思想對我國的幼兒教育實踐影響深遠。其教學論的基本原則是: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強調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兒童直接經驗的獲得,積極鼓勵兒童進行實踐。近年來,在“活教育”思想的引領下。我園開展了關于幼兒科學活動的研究,我們注重引導幼兒觀察、提問、設想、操作、表達、交流,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從中獲得經驗,并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
一、把握幼兒的原有經驗
陳鶴琴先生指出:“凡教材須以兒童的經驗為根據。”只有來自于幼兒生活經驗的材料才容易讓幼兒領會,才容易引起幼兒的探究興趣。教師在設計科學活動前一定要認真分析幼兒的原有經驗,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來確定需要建立的新經驗。
例如,時值秋天,正是收獲的季節(jié),中班教師在設計“種子”的探究活動前,組織了一次談話活動。“你知道秋天大自然會有什么變化嗎?”幼兒紛紛調動已有經驗,說出果實會成熟,葉子會變黃,樹葉會掉下來,秋風有點冷,等等。此時,教師告訴幼兒,在秋天里,果實都成熟了,為來年準備了很多種子。接著,教師問幼兒:“你們都知道哪些種子呢?”有幼兒說水果有種子,教師就追問“水果的種子在哪里”,有的說長在樹上,有的說在花里,也有“博學”的幼兒能說出果肉里的果核就是種子。但是當教師提示幼兒常見的蠶豆、玉米等是不是種子時,不少幼兒說:“這些都是可以吃的東西,是果實,不是種子。”這次談話活動讓教師了解到了幼兒有關種子的原有經驗,認識到幼兒對于種子的概念還比較模糊,他們不知道很多自己熟悉的、可以吃的果實就是種子。因此,教師就將需要幼兒獲得的新經驗定位在感知種子的多樣性,豐富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種子的認知等。在接下來的活動中,教師充分利用家長資源收集各種各樣植物的種子,組織幼兒在幼兒園及周邊環(huán)境中尋找種子,提供實物如豆角、南瓜、絲瓜、玉米及各種水果等,引導幼兒感知種子多種多樣的存在方式,等等。因為準確了解了幼兒的原有經驗,所以之后開展的有關“種子”的教學活動可以說是有的放矢的,活動內容符合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教學落在了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在幼兒原有經驗和新經驗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實現了幼兒的主動學習。
二、尊重幼兒的游戲天性
陳鶴琴先生“活教育”思想中有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那就是“教學游戲化”。兒童具有一種發(fā)展本能,且這種發(fā)展本能會引導兒童前進的方向,這種發(fā)展本能在童年期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游戲本能。幼兒由于年齡小,自控能力差,堅持性不強,心理具有不穩(wěn)定性,對任何事物都易產生興趣但也易產生厭倦情緒,正因為如此,幼兒園的活動應具有游戲性,以激發(fā)和保持幼兒的學習興趣。陳先生說過:“教師把教學游戲化,把枯燥無味的認字造句化為興致勃勃的游戲活動,就可以在做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了。”教師在組織科學活動時,也應尊重幼兒的游戲天性,注意創(chuàng)設游戲化的情景,以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心,讓幼兒產生“我要學”的愿望,積極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去。
如,中班幼兒在探究各種紙的吸水性問題時,教師最初的設計是提供三種不同材質的紙,引導幼兒觀察紙的吸水情況,但在活動中,教師發(fā)現幼兒的興趣不濃,很多幼兒對玩水更感興趣。后來,教師設計了一個“哪只小船先沉下去”的活動,引導幼兒用這三種紙分別做三只小船放入水中,觀察哪只小船最先沉下去,再引導幼兒討論為什么這只小船先沉下去了。結果,幼兒對此非常感興趣,都很專注地操作擺弄和觀察分析,很快發(fā)現了吸水性強的小船先沉下去了,吸水性弱的小船沉得慢。又如,在小班科學活動“有趣的傳聲筒”中,教師設計了“大灰狼吃小白兔”的情境:“小兔”要將“大灰狼要來了”的消息通過傳聲簡傳遞給伙伴們,讓他們都躲起來。游戲分兩次進行,第一次,教師提供的傳聲筒是空心的,幼兒小聲地對著傳聲簡說話。“小兔”們得到消息都跑到了安全的地方。第二次,教師在傳聲筒里塞了紙團,結果傳話變得很費勁。有的“小兔”由于沒有收到正確的消息而被“大灰狼”抓到了。教師通過這個小游戲讓幼兒體驗到用空心傳聲筒傳話能聽清楚,而用塞滿雜物的傳聲簡傳話很難聽清楚,從而感受到聲音的傳遞有一定的特點。兒童的認識活動是在興趣和需要的直接影響下產生的,他們通常會以極大的熱情,積極主動地探究感興趣、感到好奇或有需求的事物。因此,若能將幼兒的探究活動與游戲恰當地結合起來,既能滿足幼兒的游戲需要,又能保持幼兒的探究興趣。
三、遵循幼兒的學習特點
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還有兩條重要的教學原則:“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陳先生指出:“兒童自己動手,就得到肌肉運動的快感。自己動手即是做,做了就與事物發(fā)生直接的接觸,就得到直接的經驗,就知道做事的困難,就認識事物的本質。”“直接經驗、自己思想,是學習中唯一的門徑。”幼兒好奇心強,喜歡動手嘗試,而動手操作是科學活動的重要方式,它能促使幼兒在做的過程中獲得深刻的體驗。因此在科學活動中教師應遵循幼兒的學習特點,充分發(fā)揮幼兒的主體性,鼓勵幼兒大膽積極地動手動腦,以豐富幼兒的體驗,幫助幼兒建構經驗。
當問題呈現在幼兒面前時,幼兒會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思考,這種思考有時是混亂的、片面的、缺乏邏輯性的,需要教師加以引導和梳理。如,有一天小班教師發(fā)現自然角里有一條小蝌蚪死了,便及時引導幼兒對小蝌蚪的死因展開討論。幼兒紛紛猜想:小蝌蚪可能是餓死的,可能是被某個小朋友弄死的,可能是因為水太臟悶死的……幼兒還自發(fā)地討論起“如何幫小蝌蚪換水”的問題。在興趣的驅使下,他們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辦法。有幼兒想到可以把裝有小蝌蚪的水缸直接放到水龍頭下去沖,教師沒有馬上否定這名幼兒的想法,而是鼓勵他去試一試。結果這名幼兒馬上發(fā)現小蝌蚪被水一沖看上去很難受,而且有被沖出水缸之外的危險。有幼兒馬上想到,要先把小蝌蚪撈出來再換水,教師也請他嘗試一下。結果幼兒發(fā)現很難捉住滑溜溜的小蝌蚪,而且如果太用力就有可能捏死它,可見這個辦法也不行。有幼兒接著提議直接把臟水潷掉,一嘗試就發(fā)現,如果潷得不小心,小蝌蚪就會隨著臟水跑出來,而且水也換不干凈。這時,教師提示幼兒:“我們是不是可以找個什么工具來幫幫忙呢?這個工具要能把小蝌蚪兜住,讓我們能倒掉水,但不會倒掉小蝌蚪。”有了這個提示,有幼兒馬上想到可去找“有洞洞的簍子”。于是大家找來了一個小竹簍,并小心翼翼地用簍子兜起了小蝌蚪,成功地幫小蝌蚪換了水。這時,大家都高興地跳了起來。那以后,教師又讓幼兒兩兩結對,輪流定期幫小蝌蚪換水,照顧小蝌蚪。這個案例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幼兒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主動學習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會調動已有經驗,主動探索,不斷嘗試、驗證、發(fā)現新問題。當然,在科學活動中,教師的引導也是必要的,但必須適時適度,必須建立在幼兒已有思考的基礎之上。教師要尊重幼兒,善于捕捉幼兒思想中的閃光點,引導幼兒逐漸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精神。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