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9-21 09:11:45
中班幼兒美術(shù)活動教學案例分析
一、案例場景:
一天,我組織中班小朋友進行"童心迎奧運"美術(shù)活動,要求每八人一組,共同在一張長兩米,寬一米的繪畫紙上,通過畫、剪貼、折紙多種形式組畫合作而成。這是孩子們第一次嘗試合作的形式來作畫,相互之間的摩擦時有發(fā)生。
正在我來回觀察幼兒作畫時,一個夾雜著哭腔的聲音傳到耳邊:"老師,你看呀。"我走過去了解情況:
"施施,你怎么了?"
"婧婧把我這里弄成這樣了,都不圓了。"他指著自己畫的奧運五環(huán),哭著說。
同組的徐暢把頭湊過來說:
"是婧婧撞了她的手。"
我轉(zhuǎn)頭看了看婧婧,看得出婧婧也不是故意的,她也正在為這事而難過。一副很過意不去的樣子。
我對施施說:
"別哭了,她也是不小心的,沒有故意要弄壞你的畫!"
但施宇施依舊傷心地哭著,說:"她把我弄成這樣了!"
我見狀輕撫著施施,建議:
"施施不要急,我們一起想想有沒有補救的辦法,把這一條彎曲線變成一樣畫里的東西。"
我剛說完,他們一桌的人都動起了腦筋。不一會,徐暢想出了辦法:"可以再涂大一點,把它修圓。"崔浩宇卻說:"老師,我來折一只信鴿貼在那兒,表示信鴿來報信,告訴我們北京要開奧運會了"
"這倒是一個不錯的辦法!,我們來試試這個辦法好嗎?"
我馬上對小朋友的提議給予肯定,并且詢問施施,是否同意。
施施沒有說話,只是點了點頭。接著,她就讓崔浩宇在那里貼了一只信鴿,她的畫看上去依然是完美的。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中兩個孩子之間產(chǎn)生的矛盾是由于一人的無意間的動作,對對方產(chǎn)生了傷害。施宇因為自己努力完成的作品被弄壞了而十分難過和著急,由于自我中心的思維方式,她開始責怪同伴。同時,她又不知所措,只好向老師求救,希望老師能幫她或告訴她該怎么辦?梢钥闯觯耆珱]有意識到要自己解決問題,他所想到的是"我該怎么辦",而不是"我能怎么辦?"對于發(fā)生的事情,我沒有簡單地做對與錯的評價,而是將問題留給了孩子,有意識地讓他們嘗試自己想辦法解決或補救問題。問題得到解決了,自然兩人相互之間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在這個過程中不是幼兒之間問題的解決者,而是幼兒解決問題的引導者!毒V要》中提到:"教師要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活動中教師就應找準自身的位置,抱著一種與幼兒共同探討的態(tài)度,才能使活動順利進行。美術(shù)活動的過程,不僅是幼兒如何學的過程,也是教師與幼兒互動的過程。這要求教師要有一雙"慧眼"去捕捉幼兒的興趣點,積極引導,共同創(chuàng)作。再如有一天晨間活動,孩子們都圍著笑笑帶來的七巧板拼木玩具議論紛紛,想動手試著拼拼玩玩,我趁機引導:"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想玩嗎?只有這一套怎么辦?用什么做?怎么做呢?孩子們自由選擇材料認真地做了起來,并高興地拼著,相互議論著。"這時,文文喊了起來:"嚴老師!我們拼了這么多圖案怎么辦呢?"晨晨說:"記下來。""記在哪?"誰來記?"怎么記?"這一連串的問題又引了出來。阿凱說"可以準備一個記錄本我們自己記。"大家都表示同意,就跑了過來搶著記錄本記錄。此時,活動室內(nèi)傳來了哭聲,孩子們一下子靜了下來,東瞧瞧西望望。我說:"孩子們是七巧板哭了,它想回家呢!"于是孩子們給七巧板在玩具柜中安了個家,想玩的時候就會拿出來拼一拼,拼好的圖案都記在記錄本上。整個活動中,我沒有過多的語言去"教"幼兒,而是給他們提供充分想象的空間,讓他們自由選擇,自主活動,與他們共同創(chuàng)造,分享創(chuàng)作的快樂。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