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9-23 10:34:32
擬人化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的作用
摘要:什么是幼兒心理的發(fā)展?
幼兒心理的發(fā)展是幼兒語言、感知覺、注意、情感、情緒等諸方面的發(fā)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成才.
健全的身心,是促使孩子成才的重要條件.3"4歲幼兒心理特點:情緒性強,行為受情緒控制。思維是直觀、具體的。孩子特別是小班幼兒只有具體的感性思維,把事物當做具體的人來看待,會說話,有人的習慣,甚至完全象人一樣頑皮,幼兒的這種思維把具體的人和物等同起來。心理學家稱之為“泛靈”心理。“凡是把事物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傾向。幼兒能把“死板”的物體生命化,而把心靈世界物質(zhì)化。”
在小班幼兒教育過程中,能不能利用孩子的這種“泛靈”心理呢?
在執(zhí)教小班的過程中,為促進小班幼兒心理各方面發(fā)展,我在大量的研讀了關于3"4歲幼兒的方方面面的書籍,虛心請教了有執(zhí)教過小班的同事后,在與孩子們一年的朝夕相處中及心靈碰撞中,終于摸索出了一套我認為較為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與大家一起探討和交流。
關鍵詞:擬人化教育,幼兒心理健康
擬人化教育:擬人是指把非人類的東西加以人格化,賦以他們以人類的思想感情、行動和語言能力。擬人化教育是針對幼兒的“泛靈”心理,將世界人格化,使幼兒將周圍同化,引起幼兒注意和興趣,以此期待教育結果、達到教育目的一種教育方式。
幼兒心理健康:幼兒整個心理活動和心理特征的相互協(xié)調(diào)、適度發(fā)展、相對穩(wěn)定,并與客觀環(huán)境相適應的狀態(tài)。正如麥靈所認為的:“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對于環(huán)境及相互間具有高效率及快樂的適應情況。”
所以我認為
一、對小班幼兒進行擬人化教育會調(diào)動孩子積極的情緒體驗,消除消極情緒,培 養(yǎng)幼兒積極情緒對于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會給幼兒營造一個寬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環(huán)境,使幼兒樂于接受和喜歡。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也有很好的幫助作用。
二、擬人化的教育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將抽象的道理說得簡單,通俗易懂,復雜的說教變得形象,易于孩子接受和認可,外在的規(guī)范,規(guī)則久而久之便內(nèi)化成了幼兒的自覺行為。有利于幼兒形成良好道德感和美感及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采用擬人化教育利用屬于引起幼兒注意的外部因素,較容易吸引小班幼兒的注意力,使小朋友產(chǎn)生興趣,而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力,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對小班幼兒運用擬人化的教學,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動作,抓住了幼兒的興趣,使幼兒對活動結果產(chǎn)生興趣,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以興趣為師,使孩子處于積極的活動狀態(tài),能有效提高小朋友的積極性,讓幼兒主動地學。
四、擬人化教育開啟了小班幼兒的語言智能,為孩子學習母語創(chuàng)設了一個很好的平臺,為幼兒語言的發(fā)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使孩子的語言變得豐富多彩起來,也為每位小朋友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近年來,重視幼兒心理的研究越來越成為許多幼教工作者的共識。因為幼兒心理的發(fā)展是幼兒語言、感知覺、注意、情感、情緒等諸方面的發(fā)展。據(jù)此,便要求教師采取有效的措施,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發(fā)展。
在以往自己執(zhí)教中、大班幼兒 時,采取的榜樣示范法、引導法、激勵法等教育方法在對小班幼兒心理的各方面發(fā)展上卻收效甚微。是什么原因呢?這使我不得不思考:什么才是適合小班孩子的,怎樣的教育環(huán)境會促進幼兒的心理發(fā)展?帶著這樣的問題,我開始摸索和尋找適宜小班幼兒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3"4歲的幼兒年齡小,身體、心理等各方面都不成熟,由于認知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在他們的眼中,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是活的,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與思維方式賦予事物以生命。樹寶寶、熊寶寶,**寶寶常常掛在嘴邊,成為一些物體的代名詞。整個世界在他們的腦海里是那么地充滿了童真和童趣。
針對該年齡段孩子的特點,我開始在幼兒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對小班幼兒采用擬人化的教育方法。于是乎在我們的教室,幼兒園里,周圍的一切一切都是一個個有生命的個體,都變的鮮活和生動起來。經(jīng)過一年的實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覺得
一、 對小班幼兒進行擬人化教育會調(diào)動孩子積極的情緒體驗,消除消極情緒,培養(yǎng)幼兒積極情緒對于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會給幼兒營造一個寬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環(huán)境,使幼兒樂于接受和喜歡。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也有很好的幫助作用。
情緒是人的一種復雜心理活動。喜悅,愉快等情緒稱之為積極情緒,痛苦,悲傷等稱之為消極情緒。
對于大多數(shù)鄉(xiāng)鎮(zhèn)的孩子而言,從3歲開始,走出家庭,進入幼兒園。從未離開過父母的他們,面對陌生的環(huán)境和人,害怕,恐懼,悲傷等消極情緒便油然而生。若不及時消除,很可能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造成幼兒厭學,對幼兒園產(chǎn)生恐懼,而且小班的幼兒情緒波動大,反復不穩(wěn)定。記得剛開學的頭幾個星期,教室里是一片哭鬧的聲音。一些不哭的孩子在這樣一個氛圍里,也跟著哭鬧。幾十個孩子的哭聲簡直震耳欲聾。
如何使幼兒擺脫這種不良情緒的困擾?前提是營造一種寬松,自由,安全的氛圍。意識到這一點,再結合小班小朋友的身心特點,我們開展了“我和**寶寶一起上幼兒園”的活動,請家長幫助幼兒把他最喜歡的玩具,每天和孩子一起送入幼兒園。“我們小寶寶上幼兒園了,**寶寶看見了,在家沒人陪他玩,而幼兒園里卻有那么多小朋友,還有積木寶寶,橡皮泥寶寶……真開心,所以也要來幼兒園!”通過一系列“我和**寶寶一起游戲”、“我和**寶寶一起睡覺”、“我和寶寶一起學練本領”等活動,幼兒的積極情緒逐漸被調(diào)動了起來,幼兒園在他們心里是一個讓他們覺得寬松,自由和充滿安全感的地方。
飛飛是個性格內(nèi)向,不愛說話,非常靦腆的孩子,從不主動地找老師和同伴說話,家長也說孩子膽子太小,“沖”不出(不善言語,溝通能力差),不知如何是好。我與他溝通時,也大多以點頭或搖頭表示,引導小朋友和他交流,效果也不明顯。一次偶然的機會使我找到了教育的契機。一天早上,孩子來園的還不太多,我發(fā)現(xiàn)飛飛站在動植物角的一旁,在自言自語,我輕輕走進一聽,原來他在和那里的烏龜“對話”呢,“烏龜寶寶你有媽媽嗎?你有好朋友嗎?我能和你做好朋友嗎……”看到這,我連忙一邊把耳朵湊近烏龜,一邊告訴飛飛,烏龜寶寶在和老師說悄悄話,我的動作和表情一下子吸引了他,接著我轉換了角色,以他喜歡的烏龜?shù)目谖歉嬖V他,“‘我’喜歡飛飛,愿意與他成為好朋友。”“真的嗎?太好了!”這個時候飛飛臉上興奮的表情,愉悅地動作是我從未見過的,我繼續(xù)以烏龜?shù)纳矸菖c之交流,于是我們第一次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談話。在以后我也經(jīng)常轉換角色,以其它他所喜歡的事物并將之擬人化,與飛飛談心。久而久之,他開始喜歡和我說話,也愿意與其他幼兒交談,我看到飛飛的心靈之門在慢慢敞開,性格也在慢慢變得活潑。
二、擬人化的教育更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將抽象的道理說得簡單,通俗易懂,復雜的說教變得形象,易于幼兒接受和認可,外在的規(guī)范久而久之便內(nèi)化成了孩子的自覺行為。有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道德感和美感及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