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wubaojie 2009-05-23 22:12:19
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紅變暗,然后消退,或迅速轉為小皰疹,直徑2~4毫米,如米粒大小,呈圓形或橢圓形扁平凸起,內有混濁液體,周圍有紅暈,皰疹長軸與皮紋走向一致,臨床上有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留疤的四不特征。皮疹有時也會出現(xiàn)在手肘、膝關節(jié)、臀部和肛周,多呈對稱性分布。臨床上本病以手、足、口腔皰疹為主要特征,故通稱為手足口病,但在同一患兒身上各個部位不一定全部出現(xiàn)皮疹,皮疹通常會在一周內消退。
傳播途徑
人是腸道病毒的唯一傳染源,很多成人可以成為病毒攜帶者而傳染寶寶。手足口病的傳播主要也是通過人群間的密切接觸進行的。患兒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通過日常接觸唾液、皰疹液、糞便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也可造成病毒傳播。另外,患兒在發(fā)病前數(shù)天,咽喉部位與糞便中就可發(fā)現(xiàn)病毒,此時即具有傳染力,通常以發(fā)病后一周內傳染力最強,而患兒的糞便在發(fā)病3~5周后仍具有傳染力。這也是該病易于傳播、流行,預防難度較大的原因。
中醫(yī)理論認為,本病的病因為外感濕熱疫毒。當疫苗濕熱之邪傷及肺脾兩臟時,造成肺衛(wèi)失和或毒邪蘊積于脾,使脾主四肢及開竅于口的功能失調,出現(xiàn)上述的臨床特征,同時可伴有發(fā)熱、流涕、微咳等類似夏季感冒的癥狀或流涎、拒食、煩躁等癥。
辨證診治6方法
在發(fā)病的早期和中期,一般多采用清熱解毒、化濕涼血療法,常用的藥物有銀花、連翹、黃芩、梔子、生苡仁、牛蒡子、蟬衣、紫草、蘆根、竹葉、生石膏、黃連、燈芯草等。發(fā)病后期,若見手足心熱、食少、煩躁不安等,可以加入生地、麥冬、白薇、玉竹等養(yǎng)陰清熱之品。
西醫(yī)對于手足口病的治療主要以抗病毒為主,相比較而言,中醫(yī)治療本病更具特色且素有成效。針對寶寶比較多見的癥狀,給媽媽們介紹幾個小方子,可以在醫(yī)師的指導下使用。
1.如果孩子以手足皰疹為主,可用金銀花15克、板藍根15克、蒲公英15克、車前草15克、浮萍15克、黃柏10克,水煎外洗皰疹處。
2.如果孩子以口腔皰疹為主,可用西瓜霜、冰硼散、珠黃散,任選一種,涂擦口腔患處。
3.如果孩子出現(xiàn)口腔潰瘍,疼痛明顯伴有煩躁、哭鬧、大便秘結,可以用銀花15克、淡豆豉9克、竹葉10克、清茶少許,煎水代茶飲。也可服用黃梔花口服液,每次5~10毫升,一日2~3次。
4.出現(xiàn)牙齦紅腫者,可用板藍根、黃苓、白蘚片、竹葉、薄荷煎水含漱。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