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南網 作者:魏文 2011-04-12 11:19:34
東南網
父母與孩子之間,常因彼此的生活經驗、認知及角色的不同,而對同一件事有著不同的看法及相異的處理方式。父母抱怨:孩子真是不懂事!而孩子委屈:大人一點都不了解我!
初二學生家長葉女士最近就很煩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老是有力不從心之感,而且,親子戰(zhàn)爭常常一觸即發(fā)。當親子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當親子沖突在所難免時,如何化解讓父母傷心、孩子痛心的局面?
講述
孩子為什么越來越難管?
葉女士(初二學生家長)
兒子今年上初二。從小到大,我自認為平時對孩子的要求不算太苛刻,至于將來,我希望他能夠考上個大學,本一、本二不重要,只要他畢業(yè)后能夠找個還過得去的工作,有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并能夠獨立生存就好。
但兒子的現狀卻很讓我擔心:開學一個多月來,兒子幾次考試好幾門都掛了紅燈。而兒子似乎對此一點兒也不著急,該玩的照樣玩。清明節(jié)這幾天放假,他基本上就是守在電腦前。問他有沒有作業(yè),他便顯得很不耐煩。最后一天,我忍不住催促他把該做的作業(yè)完成,才看到他很不情愿地拿起了課本。
看著兒子漫不經心的樣子,我的心中無比氣惱,嗓門忍不住就提高了八度,而兒子一臉不屑的表情更令人氣惱。如果我不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情的話,我知道母子之間的戰(zhàn)爭就不可避免。兒子時常氣得我心口疼,我不知道,現在的孩子為什么大了反而變得越來越難以管教。
記得有一回,兒子躲在自己房間里,吃飯了喊他半天也不出來,批評他他還說煩死了,并且用力地摔門、踹凳。雖然說我也知道孩子進入了青春期,可能會有一些異于往常的言行舉止,但難道就至于這么夸張嗎?
其實我早就告訴孩子,每一個人都有自己肩上的責任,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作為家長的責任是為孩子提供盡可能好的學習條件,而學生的責任是努力學習,爭取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可現在,在我們家,學習好像成了家長的事,而兒子,不過是代替我們學習的工具。
有時我都覺得自己和兒子之間的關系到了一觸即發(fā)、一點即爆的程度,可作為家長,我又不可能對兒子不督促,放棄不管,放任自流。我覺得兒子不懂事,老長不大,兒子卻經常責怪我不理解他。或許是我平時真的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到位,還真的是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教了?
當親子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當親子沖突不可避免時,作為家長,應該怎么妥善處理?
專家點評
期望不同步,遭遇叛逆期
親子之間之所以會發(fā)生沖突,其根本原因在于父母對于孩子的期待與現實狀態(tài)的不同步。沒有一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優(yōu)秀的,沒有一位父母對孩子沒有這樣那樣的期望和要求,這樣的要求,又總是比孩子當前的水平要更高一些,使得孩子必須努力,才能達成。而每當孩子努力達到了目標,他又會發(fā)現,父母對自己已經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如此循環(huán)往復,對于多數的孩子來說,父母的期望,總是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即。既然是無法做到的事,為什么還要努力呢?總是要求自己,總是無法滿足,孩子當然會認為這樣的父母是不理解自己的,甚至覺得他們不可理喻。于是,沖突在所難免。
葉女士和她的兒子之間,就存在著這種不同步。“我希望他能夠考上個大學,本一、本二不重要,只要他畢業(yè)后能夠找個還過得去的工作,有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并能夠獨立生存就好。”這是葉女士對孩子的期望。確實,這個期望并不算很高,但是和孩子當前表現出來的狀態(tài)顯然是不一致的。正是這種不一致,讓葉女士覺得孩子不懂事不努力,而孩子也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對自己要求太高。當雙方對彼此都存在著不滿情緒的時候,就會覺得對方做什么都不對,說什么都不中聽。甚至連吃飯這樣的小事,都會爆發(fā)激烈的爭吵,孩子摔門、踹凳,家長氣得心口疼。
孩子小的時候,可能還好,即使爆發(fā)沖突,家長也能靠各方面的絕對優(yōu)勢強壓下去。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體能智力等各方面的成長,更兼自我意識的覺醒,他們開始有了挑戰(zhàn)父母權威、翻身自主的愿望。于是,孩子的反抗越來越厲害,甚至故意和父母逆著來,這也就是傳說中的叛逆期到了。
當期望的不同步遭遇叛逆期,親子沖突就有了發(fā)展為親子戰(zhàn)爭的趨勢,一觸即發(fā)。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