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4-17 08:40:23
有個問題是家長都很關心的話題:該如何教孩子行為處事?一些很常見,且使用頻率很高的策略包括,獎勵表現(xiàn)好的孩子小紅花,讓表現(xiàn)不好的孩子在放學后留校。這些教育法根據(jù)的是這樣的一種理論:可以通過獎懲制度來控制或是矯正行為,這種獎懲制度能夠激勵孩子,或是讓他們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
但是,如果這些外在機制真的能夠矯正行為的話,也就不需要監(jiān)獄,也不會有50%的重新犯罪率的存在了。這種外在機制也無法解決人的心理問題,而心理問題往往就是導致行為問題的原因。此外,孩子們也會逐漸對外部獎懲產生疲勞,獎懲機制的效力會逐漸喪失。
同樣的,對懲罰的害怕也會導致孩子去尋求人天生的幸存機制來補償所受的壓力,比如解離(自我的身份、記憶或意識在整體上是混亂的),或者反應性攻擊(攻擊性的行為)。
獎懲對于那些有額外需求的孩子來說沒用,因為孩子缺乏理解自己行為后果的心理能力。他們缺乏延遲滿足的能力,也沒有調節(jié)情緒的能力。獎懲機制依賴的是清晰、理性的頭腦。在這種狀態(tài)下的孩子是無法對獎懲機制做出反應的。
有一種管理孩子行為的更為有效的技巧,叫做“情緒訓練”(emotion coaching)。這種技術所基于的證據(jù)是,糾正兒童行為的最成功的方法主要關注問題行為的情緒和社會后果,并且要積極地教給孩子社會和情緒能力。
情緒訓練主要強調的是情緒管理,而不是行為矯正。這種訓練法將所有行為都視為是一種溝通表達的方式,并把兒童的行為和背后的感受嚴格地區(qū)分開來。它能夠幫助孩子理解自己表達的情緒是什么、為什么自己會有這種情緒、如何去處理這些情緒。
這種情緒訓練包含兩個關鍵成分,一方面是訓練同理心,另一方面是成人的引導。同理心訓練主要是讓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行為背后)的情緒并給它們進行相應的分類。這種訓練的目的是為了提升情緒自我意識。但在這種訓練中,也需要對行為及其后果設定限制。
這種訓練法的成功關鍵在于成人的引導,需要成人讓孩子意識到自己行為背后的情緒,并且對這些情緒進行歸類,比如把情緒貼上“生氣”或是“悲傷”的標簽。
情緒訓練的內容包括,當孩子的大腦處在信息接收的狀態(tài)下,去思考自己的問題。通過這種情緒訓練能夠提升孩子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并在情緒爆發(fā)時采取不一樣的行為,防止日后再次做出越界的行為。
當調教孩子的行為時,成人經常試圖對孩子進行說理、說教。但是如果孩子情緒尚未平復,特別是情緒波動很大的時候,他們是無法進行理性思考的,因為他們的思維和身體都被“鎖”在幸存機制的“戰(zhàn)斗或逃跑”狀態(tài)中。
正在鬧情緒的孩子需要被成人引導回平靜、放松的狀態(tài),然后才能和他們講道理。如果我們在理解孩子的情緒之前就給他們提出解決方法,這就好比把地基打歪了。同理心能夠讓孩子冷靜下來,這樣他們的心態(tài)能夠更開放、更愿意講道理。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