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17 14:56:36
三是教師要支持幼兒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chuàng)造。教師要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提供一些操作性強、有多種玩法、多功能的低結構材料,創(chuàng)設寬松的心理氛圍。幼兒可自主選擇材料,與同伴積極互動,按照自己的設想進行客觀而細致的觀察和操作、實驗和驗證,不僅動手操作、動腦思考,而且有充足的時間和機會反復進行觀察、比較、操作、記錄、調整,不斷對照自己的猜想,直到有所發(fā)現。只有既動手又動腦,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才能真正調動起來,他們才能通過多次嘗試去驗證自己的設想,進行更高水平的探究。當幼兒遇到困難時,教師應相信幼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包辦、不打斷,鼓勵他們堅持到底和不怕困難,嘗試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或者給予必要的指點和幫助,讓每個幼兒的探究能力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并體驗到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樂趣。對于幼兒在探究過程中產生的多種“意外興趣”,教師應理解它們是在“情理之中”的。例如,在吹泡泡活動中,有些幼兒喜歡挑戰(zhàn)怎么吹出“最大”的泡泡;幼兒對同樣的材料會有不同的操作方法;貌似“破壞”的行為其實是幼兒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結果,等等。因此,教師要了解、理解幼兒的需求與探索動機,肯定幼兒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使他們樂于運用想象和創(chuàng)造進行新的學習,滿足隨時產生的多變的探究需要,進而培養(yǎng)各種學習品質。
四是教師要發(fā)現幼兒在探究行為中所體現的學習品質并加以提升。當幼兒不愿參與交流,仍在繼續(xù)操作時,教師要看到其行為中所體現的堅持、認真專注等學習品質,不要輕易指責和強行中斷幼兒的操作,而要判斷其行為是否因操作時間過短或能力差異所致。教師要盡力做到不固定探究場所與時間,不限制探究內容,不隨意打破幼兒的投入與專注狀態(tài)。在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如果教師發(fā)現幼兒有好動、搗亂、得意忘形、違規(guī)等舉動,不要急于批評或制止,而是要細致觀察和耐心等待,傾聽幼兒的想法和解釋,判斷幼兒的真實意圖和認識水平,發(fā)現他們在探究行為中體現的各種可貴的學習品質,將幼兒在活動中出現的“錯誤”或“意外”作為引導幼兒探究的起點,作為提升幼兒學習品質的良機。
五是教師要組織幼兒展示、分享自己或小組探索的過程及結果,為幼兒提供相互學習的機會。在探究后的分享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改變“一言堂”的總結方式,把注重結果的評價轉化為注重過程和結果的交流,使分享成為幼兒再現對探究的反思和解釋的過程。善于學習的幼兒往往善于反思和解釋,因此,教師要讓每一個幼兒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引導他們回顧自己的探索過程,討論自己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解釋這么做的原因及下一步可能的做法等。也就是說,教師不僅要讓幼兒表述“你成功了嗎”,更要讓幼兒反思“有什么問題嗎,你是怎么解決問題的”。如果幼兒只關注自己(組)的討論,教師就要引導他們關注同伴間的差異、矛盾,通過個別、小組、集體多種形式以及幼幼、師幼之間的交流,豐富幼兒的交流形式,不限制交流的對象與內容,讓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者質疑他人的看法,同時懂得爭論和交流都必須基于證據、尊重事實。此時,教師要做的是傾聽、鼓勵以及強調幼兒的關鍵性陳述,并整合幼兒的觀點,使用幼兒能理解和接受的語言豐富幼兒的科學經驗,進而提升幼兒的各種學習品質。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