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9-21 10:42:37
教育理論研究中對教育意義的忽視。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有:
教育研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教育理論研究受到其他社會科學發(fā)展的影響。
長期以來,教育研究的主導思想是為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服務,教育的社會發(fā)展功能得到較大的發(fā)揮,而教育的人的發(fā)展功能,特別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功能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其次,教育學的科學性和獨立性一直受到學術界的質疑:“教育學是不是一門科學”、“教育學研究有沒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和理論”等是人們一直關注的問題。
教育學研究的興趣主要集中在諸如“如何根據(jù)人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來選擇教育方法以及編制課程”等一些問題上。但卻忽視了作為個體的人所需要和謀求的“人生”,也無法解釋“教育中人的作用和地位是什么”、“教育對人個體而言意味著什么”等問題。
最后,教育學科發(fā)展與學派創(chuàng)建的理論與實踐產(chǎn)物。生命教育的提出,是與目前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中的“生命被遺忘”、“生命性缺失”相對而言的。
國內(nèi)“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創(chuàng)立就是一次有意義的探索。至少在以下兩個層面上豐富了教育的理論、更新了教育的實踐并引導教育走向更高的善:
生命教育的提出喚醒了人們對“教育意義”的重新思考。以往教育理論和實踐中對教育意義的遮蔽與忽視使得當今教育陷入了一種尷尬的境地,人們似乎不約而同的認為一系列社會問題、人生問題的出現(xiàn)都是教育的問題,教育應該為此承擔不可逃脫的責任。盡管這種看法對于教育而言確實有點不公正,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是促進了教育者對教育自身的反思: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的終極意義是為了什么?正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人們提出了包括生命教育在內(nèi)的一系列教育價值取向。
生命教育的提出,是從教育理論走向教育實踐的一種有意義的大膽的嘗試。盡管各種教育價值取向提出的角度有所不同,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它們都是試圖把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一方面解釋“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意義為何”,另一方面又在自己教育理論的指引下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學派,把教育的“善”從理論引向實踐。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